新华社经济随笔:“隐藏款”变“爆款”,一产“出圈”靠什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不少地方依托一产,连接二产,融合三产,“接二连三”火出圈的“爆款”农产品,或许能给出新的破题思路。
近日记者在新疆奇台县采访夏收发现,这座“雪山麦乡”的麦子大获丰收,围绕小麦深加工、特色旅游等各个环节都在流转奔忙。一穗穗小麦,正串联起一条“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
奇台的地理气候适合小麦生长。依托这一天然优势,当地坚持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科研育种,努力培育更好的种子。同时,当地还建立以小麦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园,大力开发面粉下游系列产品和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小麦就地加工转化与价值提升。在此基础上,当地积极探索发展农耕文化展示、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旅游等文旅业态,今年全域接待游客已突破400多万人次。
7月10日,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游客在拍摄万亩小麦旱田景观。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以往一些地方受交通设施、产业基础、人才等条件制约,认为“小产业”翻不出大花样。地处祖国西北的奇台,依靠看似寻常的小麦,打造出一条超32亿元的产业链,这是怎么做到的?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物。就产业自身来看,名优农副产品要摆脱初级加工产品的产业形态、构建起一条农业全产业链,重点还是在两头:一头是供应稳定、品质优良的原料生产,一头是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以及品牌打造。
交通物流条件持续改善,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给予各类产品更多展示机会。新疆有不少高端农产品,如精河枸杞、伽师西梅,可以“打飞的”实现一线城市“次日达”。奇台小麦全产业链的构建亦是基于这样的大前提。
7月8日,在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的新疆麦子之乡食品生产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实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不止奇台小麦。
年初大火的“尔滨”,促成一大波南北特产赠礼互换;四川雅安不仅是全国重要鱼子酱产地,观鲟鱼、赏鲟鱼在这里也成为一道别样风景线;安徽六安的朗德鹅,实现鹅肝“平替”法国同类产品,衍生出的鹅肉、鹅肝酱、鹅肝饼干等产品同样受到市场青睐;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抚远是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蔓越莓锅包鱼、红烧蔓越莓鱼腹、蔓越莓精酿啤酒、蔓越莓特色文旅“红海小镇”等,也在持续吸引饕客、游人纷至沓来。
1月29日,在黑龙江省抚远市蔓越梅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分拣蔓越莓鲜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隐藏款”农产品变“爆款”,相关产业“接二连三”、培育壮大,无不是瞄准市场需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主动发力长期布局的结果。
优劣相成,长短相形,从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挖掘产业高端价值来看,独具特色的地方资源是基础,瞅准市场契合需求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主动求新求变。
在各地的创新探索中,很多过去看起来难以逾越的发展障碍,如今正被慢慢抹平,“长板理论”的意义在市场检验中进一步凸显。把看似不起眼的小买卖做成富民振兴的大产业,关键在于发现和发掘自身的自然禀赋、特色资源,将长板加长,将其作用和价值发挥得更充分。
拉长观察的眼光,在超大的市场体量、稳定的市场环境、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快速完善的服务设施等优势加持下,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细分需求……这些朴素的发展道理,无疑会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经济沃土上持续得到验证。
繁荣城乡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之路上,我们乐见更多“隐藏款”农产品“接二连三”,火爆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