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编辑:何婧|2024-07-31 22:54:35|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鲁学的儒,齐学的道,都来自山东,山东人支配了中国两千多年,阔哉!”胡适的这句话道出齐鲁大地文化之深邃与辽阔,经过历史的洗涤,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青年的温良恭俭让之中。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曲阜孔庙大成殿

 

齐鲁大地的文脉源远流长,自春秋以降,鼓动着、跃动着,如藤条般递延至近现代,在泱泱华夏做出决定命运走向的每个重要当口,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频繁出现,不曾缺席。山东省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有大约4个台湾岛大小的辽阔地域,发生过太多故事,以至于一草一木皆成人文、一花一土皆有讲究。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山东,首站到达临沂。夜幕逐渐低垂,一行人走进琅琊古城用餐。琅琊古城的“琅琊”是氏族称谓,与发生在河北的琅琊榜是两个概念,许多大型氏族如琅琊王氏,代表人物为书圣王羲之;琅琊蒙氏,代表人物为抗击匈奴名将蒙恬等。古城里的建筑城垣崭新、屋瓦敞亮,我认为其成功之处不在于外观的设计,而在于对历史事迹的丰富提炼。景区通过对固有文化的全面复盘和深挖,定性出“琅琊五圣”(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宗圣‌曾子、孝圣‌王祥和算圣‌刘洪)的概念,再结合新形态文旅概念的活动设计,打造出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当代古城。

 

除了景致,琅琊古城景区主推的《国秀·琅琊》大型展演更是重头戏。演出结合琅琊氏族的故事,加入杂技、飞禽鸟兽等元素,形成互动式演出,紧抓游客的眼球。当剧幕进行到蒙恬北击匈奴唱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时,我能感受到同场观众澎湃的热血正在熊熊燃烧。琅琊古城在晚间八点会上演一场水花互动秀,结束后开启泼水狂欢的蹦迪派对,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感受相应的乐趣。从中可以看出山东人民齐心合力,携手壮大临沂文化精神内核的那股认真劲儿和拼搏劲儿。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琅琊古城《国秀·琅琊》互动剧演出

 

挥别临沂,走向曲阜。孔子降生在尼山,他一生对教育理念的追求,对君子品格的崇尚,让尼山成为仰慕儒学之道者的圣境,众多闻道者从海内外奔赴而来探究礼乐之源。尼山上修筑有一座大型学宫“尼山圣境”,将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的每一种德行单独打造出一个展厅。自小耳熟能详的儒家典故被刻画成一座座雕塑,屹立在远道而来研学的孩子眼前。这些饱含着民族智慧的典故熏陶着一棵棵民族幼苗,让他们长成正直诚信的谦谦君子。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尼山圣境72弟子回廊

 

《‌孟子·万章下》写道:“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其中“金声玉振”是孟子赞扬孔子思想的溢美之词,后也被演绎成一出大型舞台剧,是尼山圣境的必看剧目。一小时的演出时间,通过诗、乐、舞探索孔子内心世界和给世人遗留的人文瑰宝,“礼乐射艺书术”六艺在演员的肢体间,穿越时空呈现在观众眼前,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格塑造产生深刻且巨大的共鸣。

 

除了尼山,曲阜跟孔子有关的地方太多太多,孔庙、孔府、孔林,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墙垣、每一缕思想,好似都在儒学的影响下变得风雅起来。站在祭孔的碑文阵中间,周边慕名而来的游客如织,我忽的想起初中阶段看过的电影《孔子》,想到孔子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到底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塑造,一种君子人格的塑造。在坦荡荡与长戚戚间,在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间,内生出人格的“仁义礼智信”,造就外显人格的温良恭俭让。说白了,做君子而不做小人的信念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底长存,铁骨铮铮而清高如许!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得泰山景区各入口暂时封闭。我们一行在泰安住了两晚也没等到雨后的天晴,只能到访古时帝王登临泰山的起点——岱庙,透过帝王将相们对泰山的歌颂聊以慰籍。站在正阳门下方,向上仰望泰山之渊博,我的思绪顺着视线,透过门洞与泰顶相交。“登泰山而小天下”如雷贯耳,“泰山”的字面意涵在文人眼里或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山仰止,仰之临、巅之止。泰山不仅是皇权和神权相通的象征,也为华夏大地上历经动乱苦难的农民、书院翰林间叩问人性的士子,提供了一个文化标的物。二是重若九天,人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场域标的成为民族血性的砝码,用来衡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慷慨大义。也只有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方能有这般深邃悠远的“泰”之内核,这道内核自转且公转,用民族智慧滋养着整个国家、历史每个阶段,每一个中国人。

台青:齐鲁大地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

 

古时帝王登临泰山的起点岱庙

 

伴水而生的湖海居地,是衡量生态人居的最高赞扬。结束行程前,我们一行人遇上了一个超越湖海伴生、灵泉喷涌的城市——山东省会济南。我从未见过一个城市如这般完美地同水融合,荡漾在流动的泉眼上,流淌在清澈小河中。城市的中心是大明湖。来之前,这座湖泊于我承载着太多的向往。台湾高中课本上“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与大陆课本上“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两种诠释都是赞颂大明湖畔的地灵人杰。读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时,钦佩铁铉不畏强权、尽忠职守,带着地方驻军对抗燕王朱棣的朵颜三卫。远眺大明湖畔铁公祠,喟然慨叹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道义与认同的坚持之路。我想这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仁义、尽忠的血性表现。还有那些年风靡两岸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大明湖畔夏雨荷是多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对真挚情爱最刻骨的等待在琼瑶笔下铺展开来,两岸的青春男女莫不视其为爱情的圭臬。都说两岸是一家人,文学爱好与情感认同如此相近,相近得不分你我,相近在同一道感情线。

 

走访山东没几日,但齐鲁大地生生不息的文脉深深吸引着我,也深深吸引着太多岛内如我一般的台青,前来叩首闻道,前来亲眼印证历史和语文课本里斐然的文字,前来求证心底的信仰和感情,让眼球中定格的画面化作亲历的深刻感悟,让文脉里的风雅坚定着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作者并供图:谢建鋐)

孔脉寻踪礼乐和鸣 孔子博物馆走进榉溪孔氏家庙系列活动启动

2024-05-21
展开全文

孔脉寻踪礼乐和鸣 孔子博物馆走进榉溪孔氏家庙系列活动启动

 

活动现场(金华市台办供图)

 

中国台湾网5月21日讯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孔脉寻踪 礼乐和鸣”孔子博物馆走进榉溪孔氏家庙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磐安榉溪村隆重举行。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子博物馆首席名誉馆长孔垂长出席活动并向榉溪孔氏家庙赠送了墨宝。

 

婺州南孔发源于南宋初年,近千年来弦歌不断,从磐安榉溪村发脉的孔氏后裔达2万多人,分布在周边10余个县91个村落,是孔子后裔在江南的最大聚集地之一。近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磐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南孔文化的弘扬和研究,特别是去年推出了婺州南孔文化周活动,推动婺州南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擦亮“婺州南孔”这张“金名片”。

 

孔垂长对当地政府重视榉溪孔庙文物保护,弘扬传承孔子文化,表示感谢。他表示,婺州孔氏在榉溪绵延传承近900年,诗书耕读传家,坚持祭祀孔子,传承孔子文化,为当地文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很不容易。历史上,婺州孔氏与山东曲阜孔府文化交流不断。“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动孔氏家族之间的交流,并将竭尽全力进一步推进两岸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共同弘扬儒家思想多作贡献。”(中国台湾网、金华市台办联合报道)

收起全文

“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2024-04-09
展开全文

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山东曲阜举办——

 

“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

 

图为二〇二四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启动仪式上的雅乐展演。

 

4月2日至3日,由山东省台办、济宁市人民政府、至圣孔子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2024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300余名嘉宾齐聚孔子故里,诵经典、品民俗,崇敬往圣先贤、共叙同胞亲情。

 

“海峡两岸拥有相同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公祭黄帝典礼、公祭孔子大典等活动吸引众多台湾同胞来大陆寻根谒祖。”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于晓明表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希望通过本次春会的举办,进一步推动鲁台两地文化交流,共促两岸同胞文化认同。

 

齐诵经典

 

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自2023年开始举办,今年是第二届,旨在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守护两岸文化根脉,强化两岸精神纽带,增进同胞心灵契合。

 

春会启动仪式上,台湾首批三家“孔子学堂”揭牌成立,还进行了佾舞展演、崇圣成人礼、海峡两岸《论语》读写大会等活动。在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崇圣成人礼上,36名受冠者分别由家长、师长、社会贤达加冠“三加礼”。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嘉义大学、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新北石碇小学的100余名师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曲阜本地学生共同诵读了《论语》经典篇章,声声诵读传递文化之魂,浓浓书香展现文脉薪火相传。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和互动,启发了后代无数的读书人。今天,两岸学子可以在线上共读《论语》,这种寓教于乐的特殊经验让我觉得意义非凡。”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师区桂芝说,“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发扬这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养和文化思考。”

 

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表示,在礼乐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华民族以谦让为美、以和睦为贵,传承绵延五千年。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让礼乐亲近大众,让学术传播民间,让传承五千年的礼乐文明再谱新篇。

 

体验民俗

 

作为本届文化春会的创新活动之一,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4月2日在济宁学院举办。两岸嘉宾、市民群众及济宁学院在校师生参与活动,共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以非遗(民俗)项目、文化体验和文创交流为主题,设置230余个展位,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和文化社团展示了孔府雅乐、制陶、雕刻、茶艺、书法、剪纸、古琴制作、绢花制作及葫芦烙画等40余项非遗(民俗)项目,以及传统服饰、工艺品、茶具等热门文创产品。

 

“泰山巍巍黄河长,齐鲁大地换新装,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儒家文化传四方”……活动现场,3名首次来到大陆的台湾青年打响鸳鸯板,在师傅的指导下用山东话说了一段山东快书,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他们还与济宁学院师生结伴,习书法、学射箭、品雅乐,共同体验“君子六艺”的文化雅趣。

 

“我今天第一次体验了投壶,5投3中,成绩还不错!”一名台湾青年告诉记者,山东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感受到了山东人的热情好客,“相信我之后一定会成为这里的‘常客’,也期待能够去大陆其他地方走走看看。”

 

共话传承

 

《论语》诵读莹莹绕耳,悠扬雅乐山间回响。4月3日上午,甲辰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尼山隆重举行——

 

随着“启户”声起、三通鼓鸣毕,古老的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打开。参加大典的两岸嘉宾整理衣冠,拾级而上,来到大成殿前,依次敬献花篮,向至圣先师行三鞠躬礼,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据介绍,此次尼山春季祭孔大典除了典礼、诗歌会、开笔礼外,还包括“孔林祭祖——甲辰年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系列活动,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的家乡台南也有孔庙,由郑成功修建,是台湾建成的第一座孔庙。”台湾青年李东宪说,自己上小学时常去孔庙参加祭孔大典,和同伴们一起穿戴整齐表演佾舞。“这次许多台湾青年以春之名相聚孔子故里,参观了先贤曾经讲学的地方,相信会对儒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届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期间,两岸嘉宾还来到曲阜孔子博物馆、孟子故里邹城、曾子故里嘉祥等地交流参访,并参与了海峡两岸仲春礼乐会讲、“文创共济 两岸同心”两岸文创产业座谈会等活动,共话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我的老家就在山东,每次回来听到乡音,都感到非常亲切。”桃园市山东同乡会理事长张致中表示,儒家经典著作中蕴含的许多深刻哲理,在当代社会依旧适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一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金 晨 文/图)

收起全文

甲辰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举行 赓续两岸文化根脉

2024-04-03
展开全文

中新网山东曲阜4月3日电 (吕妍)4月3日上午9时,《论语》诵读萦绕耳畔,道旗随风飘扬。在山东曲阜尼山孔庙景区的迎宾路两侧,一众孔子后裔、海内外嘉宾等肃整衣冠,跟随司礼官导引拾级而上,缓步行至孔庙大成殿前,祭拜先师孔子。

 

现居台湾的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担任主祭官。

 

嘉宾依次敬献花篮,向至圣先师行三鞠躬礼。“天地玄黄,宇宙鸿荒,三皇五帝,吾族肇强,灿烂文明,源自夏商,周监二代,礼乐兴旺,夫子诞生,尼山辉煌……”中共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崔加清在现场恭读祭文,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来自台湾的闽东语教育文化推广协进会副理事长陈耀东是首次参加祭孔大典。他告诉记者,台湾也会祭拜孔子,尤其是学生、老师、家长更应该祭拜孔子,传承和学习儒家文化。“祭拜孔子不仅是要参与仪式,更要学习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儒家经典著作中蕴含的许多深刻哲理,在当代社会依旧适用,值得我们深刻研究传承。”

 

据甲辰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礼赞官孔令凯介绍,此次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除祭孔大典、诗歌会、开笔礼等,还包括“孔林祭祖——甲辰年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系列活动,多彩多样的活动形式诠释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生于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成为影响东方人人生价值观念和治国为政的主要思想源泉。(完)

收起全文

台湾高雄天公庙孔子像在山东曲阜捐赠起运

2023-11-06
展开全文

中新网山东曲阜11月3日电 (李明芮)台湾高雄天公庙孔子像捐赠起运仪式11月3日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1.2米汉白玉孔子坐像将被安放于台湾高雄无极混元圣玄院赤坎天公庙,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山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杜月野在捐赠起运仪式上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造福两岸人民。“我们在神圣的曲阜孔庙前相聚,共同探讨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和平发展理念,共同探讨两岸同文一家亲、心灵契合一家人的观念,有助于让同文化、同血脉、同根共祖的中华文化,扎根宝岛、深入民心。”

 

“孔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性符号,是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纽带。孔子圣像是孔子文化的神圣标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然介绍说,20年来,全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同盟、悉尼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澳洲孔子研究会等单位通力合作,利用和发挥海内外爱国社团、爱国企业和海峡两岸爱国人士的平台和作用,开展向世界各地及台湾岛内的城市广场、大学校园捐赠竖立孔子圣像的活动,目前已累计赠送65尊。

 

台湾高雄无极混元圣玄院赤坎天公庙董事长郭三荣表示,恰逢孔子开创中华文化新局2500余年之际,他深深体会到这一次迎请孔子圣像责任重大,除了发扬孔子的道德精神、重塑孝道新风气外,更期盼未来在两岸一家亲的精神引领下,更多人有机会前往台湾,共同见证孔子精神的再发扬。

 

“两千多年来,先贤孔子以学立身,成为‘万世师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宋为表示,希望向台湾宝岛赠送孔子圣像能够成为两岸同胞加强交流的契机,愿两岸同胞多走动、常往来,不断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

收起全文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2024-06-24
展开全文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极具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为了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我国从2012年起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典型的、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开展保护、调查等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六批次共815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十余年实践中,多地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合理方式,进一步保护了传统民居的源头和根基、平衡了传承和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处长孙晓春介绍,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山西省共有中国传统村落619个,占全国的7.6%。

 

山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刚表示,目前,山西省建立了“619个中国传统村落+1736个登记建档村落+3500个摸底村落”的全方位保护体系,开展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五年行动(2021—2025年),省级财政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投入 3.1亿元,形成“1个国家示范市+5个国家示范县+14个省级试点县”的示范路径。此外,山西省重视数字化保护工作,已实现619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全覆盖。

 

2024年6月21日至23日,“传统村落万里行”网评引导活动山西站顺利落幕。今天,跟随人民网记者一起,深入山西省晋城市的多处传统村落。这些以砖石筑墙、青瓦覆顶的传统民居,展现出古朴厚重的韵味。这些山水相依、民风淳厚的村落,堪称三晋大地上散落的文化瑰宝,正以崭新的业态和模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实习生张咏棋对本文亦有贡献)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石筑墙 青瓦覆顶 解锁黄河边的古城文化

收起全文

“去中国化”的幽灵下,没有光——听见台湾教育界悲愤的呼告

2023-12-06
展开全文

“‘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是可怕的实质的‘文化台独’”“‘去中国化’等于抛弃我们的原生文化”“掌权者想在将中国史虚无化的废墟上建构‘新台湾史’,荒谬、短视,如何守护台湾青年的竞争力、和平及未来?”“‘去中国化’的幽灵下,学校、老师、学生沦陷在黑暗的教育深渊,走向没有光的所在!”……

 

台湾“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4日在台北举行的记者会上,岛内教育界人士发出悲愤的呼告,严厉批评民进党当局的“去中国化”教育政策。“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由岛内有识之士于2018年发起,核心内涵是“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旨在唤起更多民众觉醒,反对教育“去中国化”。

 

“‘去中国化’教育是想彻底切断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吴昆财指出,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为遂行“去中”“仇中”的政治目的,在2019年启用的课纲里大肆推动“去中国化”历史教育,包括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等,目的是想彻底切断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让后代不了解中国人的奋斗史,不认同中华文明。

 

吴昆财认为,在这样的课纲下,台湾学生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国族认同的虚无主义。“这是很可怕的,人不能没有根。面对这样的教育危机,我们知识分子要拼了命来捍卫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反对‘去中国化’历史教育的斗争。”

 

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潘朝阳指出,“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是“台独”的核心建构工程之一,从课纲、课本、教学三方面同时推行,行之有年,由李登辉开始,经陈水扁拓深拓广,到蔡英文上台后的新课纲变本加厉。

 

他认为,“台独”史观包括“外来殖民主义有功论”“新兴台湾民族论”,前者歌颂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后者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李登辉、陈水扁使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褪色、模糊,蔡英文使台湾新一代不但否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且“仇恨中国”,“台独”的历史教育是可怕的实质的“文化台独”。

 

“‘去中国化’就是抛弃自己的原生文化”

 

“我们的生活习惯、习俗、文化心理,几乎都来自中国,台湾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兼任教授王明灿指出,中国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根深蒂固,刻意“去中国化”就是抛弃自己的原生文化,就是抛弃自己的根本。

 

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说,2019年启用的课纲下,初中历史只用一个单元就介绍完商周到隋唐宋元约3000年的内容,只用一个单元就介绍完明清时期的内容;高中历史则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进行以东亚地区为范围的主题式课程。

 

“台湾现在的掌权者创造他们需要的历史,想在将中国史虚无化的废墟上建构‘新台湾史’,荒谬、短视,如何守护台湾青年的竞争力、和平及未来?”曾长期在中学执教的段心仪对当下台湾中学生对真实历史的茫然无知深感痛心。

 

她说,去核心价值的语文教育,让学生不知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去脉络的历史教育,更让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权力创造的‘能量’终将流逝,但已席卷走了一代人的认知、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来自教学一线的台北第一女子高中教师区桂芝痛陈:在“去中国化”的幽灵下,所谓“教改”让学校、老师、学生沦陷在黑暗的教育深渊,走向没有光的所在。老师们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深入完整的教学,孩子们失去了扎实的基础教育与合宜的生活教育。

 

谈到课纲大幅减少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比例,她说:“语文老师最痛心的是,这个课纲可说是不让我们进行品德教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被砍掉,只截取片段合成一课。语文课没有了‘四书’这个可以学习我们民族最珍贵品德的教材,所以,这个课纲是缺德的。”

 

“经典古文如顾炎武的《廉耻》,被删掉,学生将不再知道为何‘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每天在新闻里看到那么多不清不白的政客,学生价值观怎么不混淆,是非观怎么不错乱?所以,这个课纲是无耻的。”她说,被删掉的还有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是处理生命挫折的范文;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因此失去了认识建立生命高度、学习大我关怀的典范;还有荀子的《劝学》,学生因此失去了思考学习意义、目标、方法的重要引导。

 

“‘去中国化’课纲十恶不赦,贻害众生,一定遗臭万年”

 

“竟有对语文教育完全无知的人胡说八道,说文言文是‘党国遗毒’。文言文存在已超过3000年,而被指责的国民党只有100多年历史。为什么有人可以因意识形态而逻辑错乱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区桂芝质问。

 

她说,应庆幸老祖宗留下丰富、美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老祖宗几千年累积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面对全世界学习中文的潮流,今天当局的教育政策居然无知、无情地自断文化经脉,让孩子对自己的文化失去深入学习的机会。“请问,孩子们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我们的民族尊严在哪里?文化自信又在哪里?”

 

“这样的课纲下,历史碎片化,语文浅碟化,各学科全面退化。”区桂芝对当局教育官员和编制课纲的专家提出的批评振聋发聩,“你们让百年树人大业全毁在你们的意识形态里。在你们的课纲下,我们不确定教不教得出‘科学巨人’,但确定会教出几个世代的‘道德侏儒’‘历史弱智’。孩子们因你们错误的教育政策,失去了继承祖先强大文化的知识和能力,你们如何面对他们将来的质疑?”

 

她痛心并断言:“去中国化”课纲“十恶不赦,贻害众生,而且一定遗臭万年”。新华社记者陈键兴、刘斐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