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我的农村婚礼初体验

编辑:何婧|2024-07-11 16:32:21|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我自小在台湾长大,读研究生时来到大陆,后来在大陆就业。在大陆工作的几年间,周围越来越多的同学、同事结婚,我也参加过不同城市举办的几场婚礼,现在想来是各有其趣。在广东佛山,婚礼酒席上除酒菜外还会有一盆白米饭,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在婚礼上见着白米饭,至今记忆犹新。在福建福州,我参加了一场在台湾上大学时认识的大陆同学的婚礼。毕业到现在五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也是真挚情感在两岸学子间最美好的打开方式。婚礼进行到敬酒环节,具有福州特色的喜婆跟着上场,在新人身旁,福州话和普通话间无缝转换,道出不重样且带押韵的祝福话语。喜婆的每一声祝福都跃动着传统文化的音符,为婚礼的幸福氛围加温。

 

六月份,我收到邀约,前往福建莆田涵江区江口镇奔赴一场传统的农村婚礼。去之前,一位记者同学告诉我,涵江区的厨师是莆田乡村烹饪的天花板,能品尝到最地道的莆田佳肴,我也倍感期待。

 

台青:我的农村婚礼初体验

 

婚礼的现场到处贴着红色的喜庆字样(摄影:谢建鋐)

 

婚礼当日,迎亲环节在锣鼓喧天中开始了。我随着接亲队伍前往同村两公里外的新娘家中。新郎跨着白色骏马,将新娘从屋里牵出,抱上四人花轿。高大且神气的骏马在前头开路,花轿里载着娇羞的新娘和其对婚后生活的向往,迎着一声声贺喜走进婚宅。

 

婚宅是两层的楼房,屋里屋外贴满红红的喜字,幸福弥漫在房前屋后每个角落。我一直不明白这场婚礼怎么会出现一匹白马。几经询问才得知,原来此趟接亲是由专业的婚礼公司操办,跟我以往参与的婚车接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古朴庄重的仪式在现代思维的策动下,碰撞出新中式传统的幸福底色。

 

近几年在台湾,婚礼均会选择在酒店举办,很少见到在乡下老家操办的酒席。流水席那种充满土地生命力的觥筹交错,早已停留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中。此趟我参加的农村婚礼席有40桌,宴席桌占满了新郎家,位置不够还借用了邻居家和村头的幼儿园。但凡村中有人结婚,就是全村人的头等大事。同村的邻居对于出借喜宴场地,莫不视为乐事。村中的耆老们也会给予新人来自整个宗族的祝福,那是亲族间绵延不断的幸福接力馈赠。

 

台青:我的农村婚礼初体验

 

婚礼现场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摄影:谢建鋐)

 

新人选择回到农村操办人生大事,让同村的亲朋好友见证这爱的情感还不够,还要让看着新人长大的耆老见证;让耆老见证还不足够,还要让自小熟悉的乡间砖瓦来见证;砖瓦见证还不足够,还要让抚育他们成长的黄土地来见证,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基因的澎湃生命力来见证。

 

欢天喜地的鞭炮过后意味着宴席开始了。莆田农村流水席的出菜顺序和菜肴菜色倒是与台湾酒席有些相似,先上冷盘开胃,再以爽口的燕窝、鱼翅羹暖胃,红蟳米糕饱腹。莆田鱼翅羹以文火清炖后勾芡,再辅以红醋提味,口感注重鲜味的提炼。台湾则是以微红烧后勾芡的料理手法烹调鱼翅羹,口感较浓郁且相对偏甜。红蟳米糕(闽南地区又称“红蟳油饭”)与台湾本地极为相似,红蟳都是一样的蟹膏满溢,米饭都是一样的粒粒晶莹。随着鞭炮的再次燃放,这是主人家在提醒客人宴席过半,同时要上特色大菜莆田卤面了。莆田卤面制作时,是以大火将红菇、高汤、海鲜基底的精华逼至面中入味,同时佐以猪油润面,难怪甫一上桌便香气逼人,恰恰印证了袁枚那句“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我总算明白,在异乡打拼的莆田人为何总是忘不了这一口家乡味道。流水席的服务基本以半自助为主,通常是由帮厨的阿姨们将菜肴端到桌边,同桌的小伙伴自行从阿姨手里接过菜肴摆放在桌面上。宾客和阿姨间的菜肴传递,是质朴的村民和客人间的情感传递,物理食粮和精神默契在此时汇聚成在掌上传递的珍馐,流淌入嘴、暖在心底。

 

台青:我的农村婚礼初体验

 

相比起城市里的酒店婚宴,农村的婚礼宴席似乎更接地气(摄影:谢建鋐)

 

在早年间的农村,办婚礼可以说是除了过年之外比较重要的日子。在华夏大地上,一桩桩农村婚礼的文化坐标,以结对新人洋溢的幸福为纵轴,十里八乡亲朋好友的参与为横轴,在田间地头织出千灯万户、万般欢愉的盛世画卷。在充满泥土芬芳的田间地头,人与人间质朴的情感在世世代代以天为顶、以地为凳的场域传递,浓郁得化不开,夹带着一道道不远千里奔赴而来的祝福,让喜庆和欢乐达到顶峰。我有幸参与其中,也找回了小时候被父母带去乡下农村喝喜酒那种已经快要被遗忘的雀跃欢欣。(作者:谢建鋐)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2-01-28
展开全文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村民们正围在一起制作红团。佘琦辉摄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将馅料塞进面皮里,皮馅包成圆团。蔡昊摄

 

春节临近,年味越来越浓。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勤劳的村民们正忙碌得围坐在“大笠孤”四周,准备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红团。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印成形。佘琦辉摄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制作红团迎新春。佘琦辉摄

 

一块糯米面团、一抔绿豆或白糖,一颗红菜头,一片鸡蕉叶,准备就绪,将绿豆蒸熟,加入白糖做成馅料;红菜头切块榨汁,将菜头汁和糯米粉、面粉按一定的比例搅拌,搓揉成团;皮馅包成圆团后,放入红团印模中压印成形,下垫鸡蕉叶,置于蒸笼之中。一套环环相扣的制作工序之后,一颗颗热气腾腾的红团就铺满了簸箕。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祖孙三代一起制作红团,其乐融融。佘琦辉摄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团,又称粉团、圆团,是沿海人们传统喜庆节日、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小吃。佘琦辉摄

 

红团,又称粉团、圆团,是沿海人们传统喜庆节日、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小吃,过节特别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做。福建莆田的红团更是最具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美食,按照莆田民间习俗,春节、元宵或者结婚、满月、祝寿、乔迁等喜事都会做红团。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蒸红团。佘琦辉摄

 

福建莆田:“红团”蒸出幸福“年味”  日子越过越红火

 

蒸好的红团。蔡昊摄

 

据了解,这种特色的民间习俗,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莆田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吃上一口家乡的红团,都会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日子越过越红火。人民网莆田1月28日电 (刘卿、焦艳)

收起全文

榕台缘一家亲 福州将办两岸云端集体婚礼

2021-04-16
展开全文

对于在福州的台湾青年来说,2019年第七届海青节“爱在第一家园”两岸青年汉式集体婚礼记忆犹新。今年“五四”青年节,福建省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福州市民政局、市妇联等联合台湾相关机构,将在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举办首场榕台云端集体婚礼,既适应疫情管控要求,又满足榕台伉俪的结婚愿望,让两岸佳偶新婚不延期、婚礼不停办、幸福不“打烊”。

 

榕台缘一家亲 福州将办两岸云端集体婚礼

 

福州市婚庆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冯发鹏受访时表示,2019年7月以来,榕台婚姻登记暂时处于低位,但福州全市在民政系统登记的涉台婚姻也有200多件。春节前后随着大陆疫情渐趋平缓,又有多对榕台青年准备喜结良缘。为了让后疫情时期的两岸有缘人能有一场终身难忘的传统婚礼,也让他们在台湾的父母能体验到子女结婚的喜庆和幸福,同时还可邀请海内外亲朋好友分享两岸新婚佳偶的欢欣浪漫,本届榕台云端集体婚礼将先后在下杭路福州市非遗文化展示馆和卿莯餐厅举行中式婚礼和自助婚宴,榕台新人游览上下杭后将驱车赴市政协参观座谈,分享两岸婚姻家庭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经验。

 

婚礼当天,现场将营造浓厚的福州婚俗情景,运用云端直播和新媒体互动方式进行传播,两岸新人在台湾的父母、亲属,只要在家中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实时分享,见证新人牵红绸、跨火盆、掀头盖、迎喜神、点喜烛和“三拜”、互拜等传统婚礼习俗,接受集体婚礼现场的新人敬茶、改口,尊称“爸爸”、“妈妈”。海内外的亲朋好友可以透过云端隔屏送祝福、遂心愿,拍视频、点赞,还可以参与云端婚礼互动抽奖、打赏等,让两岸新人及其父母、亲朋好友们都沉浸在甜蜜、浪漫的气氛中,收获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

 

榕台缘一家亲 福州将办两岸云端集体婚礼

 

据了解,集体婚礼仪式后,两岸新人还将游馆观摩福州“三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温福州喜娘、传统婚俗、民间节庆等榕台传统文化;在参观市政协65周年发展历程展后,老中青三代两岸婚姻家庭代表将为新人分享自己的爱情及创业故事,座谈传承传统文化和家风家德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据冯发鹏介绍,有位从事IT行业的台湾新郎小周,和福州女友相识一年多,多次考虑尽快敲定婚姻大事,但总差那么一点火候。这次他一打听到将举办两岸云端集体婚礼的消息马上报名,并将喜讯告诉在台湾的父母。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位前年参加第七届海青节两岸集体婚礼的台湾女生,多次在新人群里了解今年是否继续举办两岸集体婚礼,得到答复后立刻推荐两对榕台新人报名。

 

据了解,目前报名的已有8对。根据疫情管控部署要求,本届云端集体婚礼仅征集10对榕台新人参加,包括家长和嘉宾总人数不超过50人。你好台湾网福州4月15日消息 (记者 吕贝娜 ) 

收起全文

台湾写真:台湾端午粽飘香

2024-06-10
展开全文

“家母包的肉粽,在我心目中是‘全球第一’。这些粽子,料精选而味透,加上煮得够烂,真是无与伦比。”6月10日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年近70岁的台湾美食家朱振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饱含感情地回忆道。

 

端午到,粽飘香。过去,很多台湾家庭和朱振藩家一样,亲手制作粽子:洗糯米、准备馅料、包裹粽叶、煮或蒸粽子。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情感交流。

 

据朱振藩介绍,台湾的粽子种类很多,包括从浙江湖州一带传入的湖州粽,从福建同安、泉州一带传入的闽南粽,以及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传入的蒸肉粽,此外还有裹肉粽及口味偏甜的江米粽等。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被称为“南部粽”的煮肉粽和被称为“北部粽”的蒸肉粽;此外还流行碱粽,不少人喜欢在天气炎热时品尝。

 

朱振藩的母亲来自台湾嘉义,父亲来自江苏。每逢端午,除了一定要吃包含上好五花肉、香菇等食材的粽子,他还会和家人一起“立蛋”,并把鸡蛋换为咸鸭蛋。“我父亲曾在江苏高邮待过,听说端午正阳的时候,阳气最旺的咸鸭蛋会立起来,我们也玩过,但好像我成功的概率不大。”他笑说。

 

随着时代变化,如今台湾很多家庭已不再自包粽子,人们更多地选择去市场采买。朱振藩对家里最后一次包粽子的记忆,也停留在妹妹考大学之前。母亲为了让妹妹“一举高中”,包了最后一次粽子。

 

不过,台湾社会仍重视端午节的情感表达。5月下旬,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等约70人,三天内齐心协力包制了13000余颗粽子,民众购买粽子所得款项均用于花莲地震后续救助工作。基金会表示,希望传递关怀与温暖,让端午节的意义更加深远。

 

粽香满溢,善意满载。林女士在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活动上购买了粽子,她表示,端午节前夕这样的活动既让她感受到节日气氛,又能为花莲赈灾尽一份力,实在非常难得。

 

台湾写真:台湾端午粽飘香

5月18日起,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在三天内齐心协力包制了13000余颗粽子,民众购买粽子所得款项均用于花莲地震后续救助工作。(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供图)

 

节日氛围下,台湾民众也通过相互赠送粽子,表达美好祝愿。中新社记者近日在台北、彰化等地看到,市面上的粽子种类繁多,除了传统市场上卖的煮肉粽、蒸肉粽、碱粽,有不少商家推出了各种新式粽子,包括冰淇淋口味的“冰粽”以及各种水果口味的粽子,并加入文化创意,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购买。

 

“年轻人会喜欢更多的花样,但传统的口味我们也在坚持。”在台北经营一家粽子店的陈先生表示,时常到店里买粽子的客人以年纪稍长的民众为主,但端午节前后会迎来一波购买高峰,客人也会多样化起来。

 

“粽子大家平时也会吃,但端午节是一定会吃。”陈先生表示,通过吃粽子、送粽子,体验的是一种节日氛围,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

 

朱振藩对此更有体会。他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参加一场社会贤达的聚会,不只吃了粽子,还吃到了很多《楚辞》中提及的食物,大开眼界。“那个时候过节的气氛很浓,现在已有些淡了”,他说:“我还是希望,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留。”

 

中新社台北电 记者 张晓曦

收起全文

碳中和婚礼:爱人,也爱自然

2023-05-29
展开全文

碳中和婚礼:爱人,也爱自然

 

本场婚礼获得碳中和证书。雪林/摄

 

碳中和婚礼:爱人,也爱自然

 

金属材质的糖盒和太阳花种子纸餐卡。雪林/摄

 

碳中和婚礼:爱人,也爱自然

 

婚礼现场。雪林/摄

 

今年5月,是个不一样的春天。我们踩在了“沙尘大年”,遇到了“酒店刺客”,卷入了“婚礼浪潮”,在自己的婚礼上,我们做了场碳中和实验。

 

我和另一半都是专注生态环境领域的记者,最初头脑风暴,提出办一场碳中和婚礼时,我俩一拍即合。但将想法真正付诸实践,心里不免还是打起了鼓:碳中和婚礼难吗?贵吗?会不够美吗?

 

早在去年年底,我们就定下了婚礼场地,户外草坪,亲近自然。自助餐,避免浪费。我们不太想安排婚车接亲、堵门等传统环节,不喜欢场地中的KT板等一次性材料。而这些设想恰好与减排的理念相契合。

 

真正实现碳中和,还需要我们做什么呢——首先要尽可能地在婚礼的各个环节减少碳排放,最后通过购买碳汇,抵消婚礼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我们的婚礼规模不到50人,减排工作量不算大,实际操作起来却繁琐:收集来宾的行程车次,统计住宿信息,确认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功率,计算每一项活动可能产生的碳排放。

 

如此“精打细算”,我们也担心婚礼效果是否会打折扣。毕竟,许多“看起来很美”的效果要靠华丽的设计、繁复的包装实现,我们只能尽量平衡美观与环保。

 

比如,购买喜糖盒时,我们在多个电商平台上反复对比,纠结好几天,最后选择了一款纯金属材质的糖盒,希望喜糖吃光后,它还能成为一个小收纳盒。

 

距婚礼只剩下几天时间,还没选到满意的誓言卡。我心生一计,把我们在云南临沧旅行时,从村里制纸老奶奶手里买来的芒团傣族手工纸裁剪、对折,贴上了之前在公园里捡的松针和自制的干花。

 

此前我还想象,千里遥寄请柬,每位宾客亲手撕开火漆印的信封,一定仪式感满满。但考虑到减排,纸质请柬只好作罢。我们新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制作一条消息推送,用交互设计,模拟亲启“拆信”的过程。

 

有朋友说,这封电子请柬打破了他以往关于婚礼的传统认知,看到了两个年轻人用心办一场婚礼的创意,甚至让他少了一分走入婚姻的恐惧。

 

不知不觉中,我们为婚礼碳中和所做的“减法”,都变成了设计上的“加法”。

 

就餐区的餐卡由“种子纸”制成,揉碎、泡水,埋在盛满土壤的喜糖盒里,一周后就能长出太阳花的嫩芽。

 

我们设计了一款用环保材料制成的纸袋作为伴手礼,上面的图案是两人一起养大的猫咪。不仅有纪念意义,也方便到场的宾客,把鲜花、喜糖放在纸袋里带走,日常购物它能代替塑料袋使用。

 

我是不忍见鲜花浪费的,平时能制成干花的,都被我安放在家里的各处了。午宴临近结束,我像一个热情的推销员,和宾客一起选花,恨不得把他们的纸袋塞满。

 

整场婚礼几乎没有一次性用品,场地的鲜花被全部带走,可爱的装饰物也找到新家。

 

超过一半的亲友是从天南海北远道而来专程参加婚礼的。我们希望婚礼结束后,大家仍能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刻,看到某一个物件,脑海里闪回那个春日的美好记忆。

 

前几天,有朋友告诉我们,她背着猫咪纸袋出门,有人主动来要链接。还有许多人发来照片,喜糖盒变身成“迷你花盆”,有的种子餐卡已经发出嫩芽!

 

我们请的婚礼策划师和摄影师见证过许多场婚礼,但碳中和婚礼,他们是头一次遇到。我们搜索过,虽然“双碳”战略已提出两年多,国内办碳中和婚礼的仍然不多,我们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新人。

 

但在婚礼前一个月,我跟一位前辈交流时,意外得知对方早在十年前就想举办一场绿色低碳的婚礼,不设车队,甚至婚宴采用纯素食。我很惊讶,原来,类似的理念早就出现在年轻人的婚礼中,只是那时,碳中和这个词并未流行,国内也缺乏能从技术上实现碳中和的专业力量。

 

筹办一场碳中和婚礼,并没有想象中复杂。婚礼一共产生5.68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交通排放占了近一半,达47.19%;住宿餐饮排放也是大头,占37.25%;婚礼用品排放占15.43%,上述三者加起来占了99.87%。一般而言,碳抵消的数额要略高于计算得出的数据。我们购买了6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消。

 

只有亲身经历后才发现,普通人离碳中和如此之近。网上关于环保婚礼的新玩法,刷新了环保艰苦单调的刻板印象。许多宾客发现了婚礼中的巧思。一位来宾说,这种形式上的简约让她更投入于婚礼中的情感和情绪,回归到纯粹的“见证爱、分享爱”的婚礼初衷。

 

有人把这场婚礼称作“碳中和”主题,其实不然,我们为婚礼设置的主题是“春天约会”,而碳中和,这只是婚礼的标签之一。婚礼策划师整理了这次经验,她说,最近又有一对新人想办碳中和婚礼,她们也要继续学习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碳中和元素会融入越来越多的幸福时刻里,那时,碳中和婚礼已经不足为奇。

 

我们也是幸运的,双方父母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包容,婚礼由我们自由发挥、自行操办。尽管要应对实验中诸多不确定的变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大家笃定的生活答案——爱人、爱自然。(张艺)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