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和合之力|中国科技创新为世界注入向“新”力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24-10-03 15:33:11 |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
这几天,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天文小镇分外热闹。由于正逢中国国庆假期,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自2016年9月落成以来,FAST不仅让世界“看”得更远更清,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以及国际交流合作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天眼”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一个缩影。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从“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从“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到“嫦娥”揽月、“天宫”建成;从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到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高铁技术领跑世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的重要一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75年来,科技创新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关键驱动力,也推动了全球科技与工业智造发展,为人类进步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这背后的成功原因是什么?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所长基里尔·巴巴耶夫对《国际锐评》表示,“中国的巨大优势在于制定长期计划的能力以及政府和人民强大的执行力……这些成就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正走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上”。
巴巴耶夫的评价道出了中国科技进步的首要原因——立足自立自强、聚力创新创造。75年前,新中国百废待兴,加上美西方的敌对政策与技术封锁,现代科技近乎空白。面对科技人才匮乏、科研设备严重短缺、基础条件落后等重重困难,新中国确立了科技发展战略蓝图。从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到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2006年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中共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都见证了中国对创新的重视,见证了中国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用科技进步不断打破外部封锁,促进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某些国家对中国进行科技围堵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契机,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这其中,新能源产业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新名片,不仅丰富了全球产业链供给,推动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也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绿色转型作出突出贡献。中国车企比亚迪告诉《国际锐评》,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以创新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科技无国界。在中国看来,科技创新离不开开放合作,这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又一重要经验。英国教育家柯马凯认为,“中国强调和平、和谐、合作与共赢”。这一理念在科技创新领域得到生动实践。目前,中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蛟龙号”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科考,“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探测月球,“天宫”空间站宣布迎接外国航天员……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促进了世界在科技领域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联合国外空司司长霍拉·迈尼评价说,“嫦娥六号”搭载各国载荷充分体现出国际合作的精神,期待中国航天为外空探索和科研作出更大贡献。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告诉《国际锐评》,通过与中国研发资源合作,该公司部分项目可降低40%的成本、缩短30%的研发周期,“未来有望续写‘在中国,为中国’的共赢故事”。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科技规则制定、议程设置、治理改革,以及公共卫生、清洁能源等全球创新治理议题。目前,中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60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中国还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致力与各方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
当前,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专章部署,继续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可以期待,未来中国将取得更多的创新突破,涌现更多的“大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世界科技创新与人类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国际锐评评论员)
新闻推荐
-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在澳门考察,聚焦“一体”这个关键词2024-12-20
- 外企高管“来华热”折射中国市场“磁吸力”2024-12-20
- 2024“年度字词”揭晓2024-12-20
- 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2024-12-20
- 福建居民赴马祖旅游享优惠 “入马证”可线上办理2024-12-20
- 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在黑龙江举办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