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读苏东坡 赏千年月

中秋佳节至,良辰共此时。在这个温馨又充满诗意的中国传统节日里,遥望月空,令人不免想到宋代文豪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脉脉温情。这位“月光诗人”缘何频频吟咏月亮,他又是如何过中秋的?

 

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描写甚多。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月下的漫步者。”故乡眉山的月、汴京的月、杭州的月,黄州惠州儋州的月……“月”被反复描摹,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意趣。这些与“月”相关的经典代表作相当一部分出自黄州时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文化中国行|读苏东坡 赏千年月

 

在湖北黄州拍摄的苏轼雕像。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在谪居黄州的4年多时光里,苏轼完成了从苦闷到释然直至旷达超然的转变,成就了飘逸洒脱的“东坡居士”。他笔下的月,既有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也有对自然的融入和审美,更有上升为对生命意义的审视与觉悟。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43岁。这一年中秋是他到黄州度过的第一个中秋。月下饮酒,形单影只,他发出“中秋谁与共孤光”的感叹。彼时明月高悬,但苦闷的情绪下,月亮仿佛被镶上了孤独、清冷的光。

 

一年之后,寓居临皋亭、躬耕东坡的苏轼,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心态更显乐观。在《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意境中,一处僻冈幽坡,被皎洁月色洗刷地格外澄净。头顶是澄澈的月空,脚下是他用辛劳灌溉的生活天地,相得益彰、怡然自得,“自爱铿然曳杖声”。

 

文化中国行|读苏东坡 赏千年月

 

位于湖北黄州的东坡赤壁风景区里展示的东坡书法作品碑刻。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自我剖析的反省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期。”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方星移说,面对第一次人生挫折,他脚踏实地、热爱生活,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他坚韧的品格和旷达的态度,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念奴娇·中秋》写“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翩然天地间,苏轼举起酒杯,抬头望月,热情赞咏了月光的美好和月宫的迷人,流露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彼时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迎来了黄州岁月里的第三个中秋。

 

在这一年,苏轼多次写月,以千古绝唱的“二赋一词”为最。《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旷达的心境。从七月江上泛舟的《赤壁赋》到十月十五登岸履险的《后赤壁赋》,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二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主客对话为体裁,可见明月与词人在天光之美、月影朦胧下,已融为一体。苏轼已然将无穷的天地为之所用,享受月色勾勒的梦境。

 

前有“水波不兴”“水光接天”,后道“江流有声”“水落石出”,苏轼江上泛舟、站在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坡上望月,在与月亮对话、与山川共鸣的过程中,神思飞越、精神自由,即使面对人生的未知之旅,他亦幡然、快活。

 

就此,月亮真正照亮了苏轼的天空。

 

文化中国行|读苏东坡 赏千年月

 

航拍东坡赤壁风景区。新华社记者伍志尊 摄

 

中秋节到来之际,记者踏上位于湖北黄州、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东坡赤壁,路过群山环绕间的二赋堂、坡仙亭等古迹,登临最高点栖霞楼,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试想与东坡仰望同一轮明月。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是重要意象。苏轼笔下的月之意韵丰富了中秋佳节的精神内涵。”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近日在黄州采风时谈道。(记者喻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