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三星堆 古蜀“奇妙游”
观众沉浸在三星堆的光影世界中。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手中所持何物一直是未解之谜,图为光影展以此为灵感创作的互动装置。
光影展仿制三星堆戴金面罩人头像,表现三星堆文化里的太阳崇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供图
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打破物理空间,数十台高清投影营造近千平方米光影世界,以科技手段诠释现代视角的三星堆宇宙……近日,“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全球巡展首展在上海开幕。展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主办,遇见博物馆承办。通过数字艺术形式的二次创作,讲述古蜀辉煌历史,用科技赋能文化,让文物“活”起来。
光影空间再现古蜀文化
作为古蜀国政治、文化及经济中心,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宗古蜀秘宝震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遇见博物馆策展团队介绍,“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的推出,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古蜀文化,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三星堆。
展览分为“古蜀觅踪”“敬事神明”“神国万象”“梦回古蜀”(光影大秀)四大单元,静态展陈和光影大秀两大部分。前三单元属于静态展陈,通过古蜀元素提炼、大型场景模拟还原、文物仿制品展陈、数字多媒体互动等,展现三星堆的考古发现、生产生活、祭祀文化、信仰体系等。其中,青铜神树、大立人像、大面具、纵目面具、人头像等三星堆文化代表性文物仿制品及相关场景的复现,使观众身临其境,全方位感受光影展创作的灵感来源。
第四单元“梦回古蜀”,以近千平方米的沉浸式数字化光影空间、30分钟的光影视听体验,融合数字光影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个神秘辉煌的古蜀文明世界。光影空间采用高清视频投影,以3D光雕数字技术打破物理空间,将物体变成影像投影的显示载体,幻化成多彩绮丽的三维境界,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展览又以数十个三星堆未解之谜带领观众逐章梳理谜题,走入三星堆宇宙。各种互动解密、元素打卡点不断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例如在体感交互环节中,观众可通过定点识别,生成自己的古蜀人体态镜像。随着身体摆动,对应的古蜀人也会随之舞动,仿佛现代人与古蜀人跨越时空的交流。
自8月初开幕起,“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前三周接待6万人次参观展览,成为上海深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好评的热门打卡点。
“没想到展览能用如此有创意的方式演绎出古蜀文明,每一个场景都有记忆点,配乐宏大,画面清晰细腻,神鸟、神树、面具,古蜀人的生活画面,都非常逼真,让人仿佛置身那段遥远的时光。”上海市民李女士看完展览后表示。
曾经参与三星堆三号坑挖掘工作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师徐斐宏看完展览也感到非常震撼。他说:“光影展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文物的细节,这是以往在博物馆看实物展品很难发现的。”
科技赋能大势所趋
今年暑假,随着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开馆,三星堆再次成为文博顶流IP。根据官方统计,新馆每天预约门票点击量超过130万次,而新馆试运营期间每天只开放1万张门票,网友戏称“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 不只是三星堆博物馆,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许多博物馆都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面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如何将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更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提供从讲解到展示的精细化服务,是文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展览期间举办了一场科技赋能文物“活化”的专家分享会,来自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
“收藏单位、文化机构与市场的结合,是缓解博物馆接待瓶颈、满足观众深层次观展与研学需求的重要补充,也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收藏单位更要积极研究新趋势、新变化,发现其中蕴含的新机遇,拓展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途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
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把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科技手段运用到传统文物的展览中,推进大遗址和文物展示等场所的数字化改造,发展虚拟展示空间,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是文物活化展示的大势所趋。
如今各种数字化艺术展越来越多,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馆长、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认为,现在的数字化艺术展从技术层面看已不是问题,问题是讲什么?如何讲?数字化艺术展不仅要展现看不见的文物细节,也要通过数字技术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例如“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的核心部分,就展示了三星堆的历史脉络、考古发掘过程,拉近了三星堆与当代人的距离。
包括“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等在内的遇见博物馆系列展览,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文物活化展示的一次次深入探索,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不少观众注意到,“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是全球首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经理李保宗表示,未来展览将迈出国门,让不可移动的三星堆文化和艺术,不但能走进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还可以“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把三星堆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记者 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