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大运 满城烟火
成都烟火何处寻,猛追湾里味正浓。
仲夏夜,锦江边暑热难消。成都猛追湾望平滨河路两侧,慕名而来的游客,或徘徊十二月市“打包”成都味道,或扎堆滨江露天酒吧,啤酒串串“龙门阵”,共同迎接即将在这座城市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图为成都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的望平滨河路
29岁的以色列人阿布在成都生活了11年,前年在望平滨河路开了一家西式餐吧,这是他开在成都的第三家店。“成都人待我们像自己的家人,这里的滨水空间与我的家乡也很相似,一楼商家可以外摆,游客多了还能给楼上餐吧引流。”
与望平滨河路平行的望平街,则是油爆爆的市井烟火味。砖红色老房外墙散发着怀旧工业风,纷至沓来的游客把老街两边的火锅、烧烤、钵钵鸡塞得满满当当。
“以前这里是一家企业的职工宿舍区,楼下临江地带都是围起来的,没有滨河路,到了夏天味道很大,居民都不愿意来。”一位老街坊说,“政府整治后,商人、游客喜欢来,我们住着也巴适,要是有机会,我还想把房子租两间出来做生意。”
人们在成都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的美食一条街“香香巷”里逛街、寻找美食
成都方言里,“巴适”有舒服、真棒的意思。成都人懂“巴适”、敢“巴适”。在成都流行一种说法:理解了成都人对“巴适”的执着,才能真正理解成都的城市文化。
“在沉浸式体验成都的日子里,最打动我们的,就是这种扎根在繁华中的烟火气、风景之下的城市温度和幸福感。”历时1年抓拍100多位成都市民200多组真实生活镜头,于近期推出城市形象宣传片《成都无边界》的导演程方和程晓说。
人们在成都太古里大慈寺内的茶社喝茶、休闲,不远处高楼林立
这种烟火气,来自成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乐观通达与开放包容。
很多外地游客都会对现存于四川博物院的那个手舞足蹈、开怀大笑的立式说唱俑印象深刻。这件说唱俑于1963年出土于成都市郫县宋家林一处东汉砖室墓。四川博物院专家谢志成指出,其实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全部面带笑容。
历史上,成都曾因战乱兵祸数度遭受重创,最终能够挺过苦难再造辉煌,就是因为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让这里的人们能直面苦难,乐观通达。
独特的移民文化则强化了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成都历史上经历过数次大移民,五湖四海而来的人们,带来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美食、娱乐、风俗,并在交流碰撞中走向了心理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繁荣的移民文化,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同完成重建家园的过程。
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人们在喝茶聊天
这种烟火气,也来自这座城市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发展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利用空闲零星地块打造社区花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拆除部分老公园的围墙,实现公园与社区界面、功能、业态融合;开展“金角银边”场景建设,利用河边、桥下、街旁、地下等城市空间,打造网红运动场、美丽小公园、智慧科普角……每一处空间的华丽变身,都折射出这座城市对“巴适”的执着。
人们在成都大源中央公园的Regular·源野生活空间内的咖啡馆里休闲
其实,这里随处都有创新创业扎根的空间。位于成都太古里的玉成街,原本只是闹市里的一条陋巷,随着附近商圈人气的持续弥散,当地不失时机推进了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现在,老旧院落的居民家门口就能体验“入则庭院出则繁华”的幸福感。
今年年初,位于锦江区国华街,曾以“后备厢经济”闻名的三色路夜市开街回归。华灯初上,江边绿道上是慢跑的健儿,路边是人头攒动的“吃货”,一个个“后备厢”的小老板,都在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和绝活儿,与这座城市进行着一场以“巴适”为目标的双向奔赴。“最近地方趁着成都大运会举办的契机,又在推进经营升级,希望以后能更接地气,给我们这些草根带来更多惊喜。”一位外地经营者说。
位于成都铁像寺水街的陈锦茶铺前坐满了晒太阳喝茶休闲的人
“余生很长,何事慌张?”
成都铁像寺水街陈锦茶铺的这副对联,生动诠释了这种烟火气所蕴含的城市精神,以及成都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这就是一座幸福城市应该有的模样,正好迎接五湖四海而来的嘉宾。”文化学者顾衡说。
图片: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叶含勇、董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