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几十年来两岸中华文化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曾被称为是浓缩的文化中国。但如今的祖国大陆却满满地呈现出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化在台湾更多表现在百姓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样式上。而在大陆不仅仅表现在生活内容和方式上,更表现在全社会大力对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弘扬上。如今的两岸,在文化上台湾正遭遇一场浩劫,民进党大肆去“中国化”,而大陆却是文化上再“中国化”。
两岸同文同宗,说到底是一家人。两岸的文化认同,历史民族情感认同愈发显得重要。两岸唯有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共同传播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继承,我们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两岸自1895年以来历史发展、政治制度,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及其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不同,使双方在不同的轨道上发展出了不同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在近年来的两岸交流交往过程中,多有体现。
台湾70多年来经历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过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台湾社会经济、政治的结构性变化,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民众在主流文化上仍认同中国文化,但对台湾的“文化主体性”强调不断提升。
具体来说,相较于祖国大陆文化,台湾文化的特点在于:一是较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二是受日本殖民统治、美日政治经济依附关系等因素影响,更多地融合日本文化、美国文化;三是西式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使之强调“民主、自由、多元”;四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特点。
而当前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进党全面执政,进一步在文化历史方面“去中国化”,“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日益猖獗,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弱化和切断台湾同大陆历史连结,极力推行“疏远大陆”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扭曲下,冲击了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态势,类似两岸艺人正常互动交流活动受到影响,大陆戏剧综艺节目在台热播却遭岛内有心舆论阻挠抹黑频频发生。
其次,由于两岸制度化交往机制陷入停摆状态,两岸文化交流的困难增多,交流的广度、深度和密集度都受到了冲击。
再次,岛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被削弱,导致助推两岸文化交流的动力减弱。导致过去两岸文化交流在岛内依靠的政治推动力被削弱,开展互动交流的难度显著增加。
30年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他提醒全世界人们:冷战后的世界,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而是文化的。世界最普遍、重要、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是经济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人民之间的冲突。亨廷顿特别指出台湾文化“台独”的问题:台湾形形色色的人和集团越来越强调“台湾独立”的文化认同,强调台湾处于中国人统治下的时间相对短暂,台湾的方言与普通话不同。事实上,他们正试图把台湾界定为一个非中国的社会,从而合法地“独立”于中国之外。
亨廷顿的观点启示我们,文化是统一的力量,又是分裂的力量;人们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人们的利益、联合和冲突日益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响;文化认同与其他方面的认同相比,重要性显著增强;离开文化,不会产生共同性。
结合当前两岸交流实际,笔者认为,尽管两岸文化交流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阻力和挑战,但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仍保持总体稳定,认同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社会民间土壤依然肥沃。一是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明确一贯。大陆为台海谋和平、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不会放弃,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进一步扩大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二是认同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是岛内主流民意。岛内舆论和学者专家希望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现状的呼声不断,岛内各界纷纷表达对两岸关系可能发生动荡的忧虑,强烈呼吁台当局尽快恢复和大陆的常态化沟通机制,避免过去的和平发展成果付之东流。岛内民调也显示,约45%民众希望台当局接受“九二共识”,超过60%的民众希望两岸关系继续深化交流互动。三是两岸社会民间交流保持良好态势,为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培植深厚土壤。两岸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和惯性,尽管受到台当局政策的阻力,但依然自发推动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岛内的旅游界、农渔业界、产经业界都以不同方式向民进党当局呼吁建言,以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
今日之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与理论。坚定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本质的自信,已深深融入其他三个自信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两岸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力支撑。因此,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系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