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给文化产业带来新启示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3-08-10 16:34:47 | 来源: 参考消息网 |
香港《明报》8月8日刊登时事评论员欧阳五撰写的文章,题为《<长安三万里>效应的启示》,摘编如下:
这个暑假档期,内地一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截至8月6日,《长安三万里》票房近17亿元人民币,同档期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票房仅3亿元人民币。
《长安三万里》讲述唐朝诗人李白和高适的生平起伏,其中涉及48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诗,让观众共鸣感极强;影片也衍生多个网络二次创作。影片的高潮诗篇《将进酒》客家话版、粤语版、闽南话版,在网上热传。此外,该片还引发了内地“唐诗背诵热”“长安(西安)旅游热”“唐诗研学热”等,堪称“现象级作品”。
近年来,“国风”成为内地年轻人新的审美取向。文博热、汉服热、非遗热……成为内地近年来显著的文化现象。中国在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之时,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主体性,挖掘自己的文化基因。新生代以创作者、消费者、传播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其中,让“国风”文化迎来新的繁荣,该过程也逐步塑造了当前内地文化产业独特的文化内核和市场需求。这一点显然被《长安三万里》主创团队捕捉到了。
与文化内核同样重要的是产业体系的支撑。如今,内地电影创作、技术、管理营销理念完整,已经形成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例如近年出现的《流浪地球》系列,动画电影《雄狮少年》《新神榜:杨戬》等,制作上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有自身魅力且与市场契合的文化内核和内地电影工业化程度,就像“脑”和“体”缺一不可,两者共同造就了《长安三万里》的成功。
香港是“东方好莱坞”,很早便拥有优秀的电影工业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如今却难以打造出港风佳作。香港拥有独特的文化土壤和文化地位,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故事。
实际上,“寻找自己的故事”这一思路,正被运用于各地文旅产业的开拓与探索之中。以舞蹈为例,有深圳出品包含咏春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元素的舞剧《咏春》、上海制作海派味十足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河南推出主打文博元素的《唐宫夜宴》。文旅方面,西安推出大唐沉浸式旅游,正在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成都则主打“熊猫城市”品牌。
这些各地“自己的故事”,均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
相关新闻
- 2023-07-25《长安三万里》掀台岛“唐诗热”
- 2023-07-21台媒观察:《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
- 2023-07-19热搜了!顶流诗人朋友圈大曝光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