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汪辜会谈非无源之水 “九二共识”无从回避

今年是汪辜会谈30周年,北京、台北近来均举办座谈会,纪念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对话的历史性重要一步。受益于30年来和平发展的红利,海峡两岸各方面应认知,不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双方难以互信、互谅,也就无从改善、发展两岸关系。

 

回顾两岸关系史,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于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公开进行的最高层次会谈。汪道涵、辜振甫二老签署四项协议,对扩大两岸经贸合作、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当时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开创了两岸制度化协商机制。

 

继中国国民党4月15日举行青年座谈会、副主席夏立言强调辜汪会谈证明“九二共识”的存在与功能,台湾方面26日由海基会出面举办“纪念辜汪会谈30周年回顾与前瞻座谈会”,缅怀二老促进两岸关系良善发展的功绩。不过,海内外媒体都注意到,后一场座谈会上,台官方人士全程避免提及“九二共识”四个字。

 

如此纪念,无异于掩盖1992年海协会、海基会举行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没有“九二共识”形成在前,实难想象汪辜会谈可于次年顺利登场、开拓新局。

 

观察家注意到,民进党当局2023年以来释放出逐步恢复两岸互动往来的讯息,意在回应台湾民意对于缓和两岸关系的期待。但是,拿掉了“九二共识”,只是端出一些堂皇的语言、部分具体的措施,就希望实现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向前发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回看汪辜会谈后的历史,不难发现,两岸关系曲折发展,其间高峰、低谷交替出现,无不与是否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密切相关。

 

多年来,“九二共识”在台湾内部遭遇持续扭曲,甚至被污名化,也让当年推动汪辜会谈、致力于保障两岸民众利益福祉的有识之士被贴上所谓“卖台”标签,也让一些政治人物尽可能避谈这一政治名词。

 

如是局面今年有了变化,尤其马英九先生三四月间启动大陆之行,他带领青年参访多地、开展交流对话,并在拜谒中山陵时题写“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以行动告诉台湾民间社会,两岸和平交流是可能的,“九二共识”则是基石。岛内多数民意给予此行积极正面的肯定,也让马英九返台之际提出“‘九二共识’又活过来了”。他也表示,会在民间继续努力,让台湾有真正和平与安全的未来。

 

当下台海局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更多有识者以积极扎实的论述、行动,共同打牢两岸协商对话的基础,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

 

30年前的汪辜会谈,已经说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关键是,作为两岸协商基础的“九二共识”,不能回避。(完)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