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新疆传承发展何以更显“多元”?

“这些年京剧在新疆发展越来越多元,戏迷们越发专业,京剧传承发展的土壤更深厚了。”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导演何铁军近日对记者说。

 

13岁进入艺术学校学习京剧,18岁进入乌鲁木齐市京剧团,从舞台上潇洒轩昂的老生到幕后呕心沥血创作的编剧,再到国家一级导演,40余年间何铁军见证了京剧在新疆的发展变迁。

 

从台上“老生”到台下编导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见到何铁军时,他正在吃早餐,不时哼几句《野猪林·大雪飘》经典唱段。桌上放着几个热腾腾的烤包子。

 

虽已久不上台,何铁军嗓音依旧明亮清晰。他的父亲是新疆知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何德生,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13岁就加入乌鲁木齐市艺术学校京剧班学习,家庭与学校的戏曲启蒙让他对京剧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毯子功,腿功,靶子功和身段功,这四门功课是对形、体的塑造,对身体挑战很大。”谈起戏曲表演基本功,何铁军说,基本功虽苦,但却是上台表演成功的保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戏剧文化出现衰退现象,前辈们建议何铁军多学一门手艺。1989年,何铁军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学习,学习如何以科学的编导体系促进京剧在当代的发展。两年时间,他不断积累戏曲知识,享受着京剧和戏曲魅力,也开启了他审视现代京剧艺术的新视野。

 

学成归来后,他在乌鲁木齐市京剧团中身兼数职,既能写剧本,又能导节目,需要的时候还能拿起老生的本行登场表演。

 

地域特点愈发凸显

 

何铁军犹记得前辈们讲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京剧迷们是如何抱着棉被在乌鲁木齐剧场外连夜排队只为买一张演出票的情景。

 

谈起新疆京剧发展现状,何铁军说,京剧近年来在新疆发展有三个趋势,一是戏曲剧团更专业化、规范化;二是京剧等传统戏曲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合更为密切,运用民族乐器、舞蹈等民族元素,地域特点愈发凸显;第三则是民众基础更加深厚。

 

何铁军以京剧《天山红花》阿依古丽唱腔为例,戏曲中融入哈萨克音乐元素“呼唤音型”,“呼唤音型”是哈萨克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动机,在开场之前的过门中采用哈萨克民歌中的常用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表现骏马飞奔景象。

 

“今年京剧团要到南疆四地州进行200场的演出交流。”何铁军说,京剧院自2019年营业以来,月均演出58场,给数以万计的戏曲爱好者与观众带来了传统经典剧目、原创剧目以及跨界合作的主题表演。

 

探索京剧发展新路径

 

谈起京剧在新疆发展面临的困境,何铁军直言:“目前还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为培养专业后备人才,他与国家京剧院洽谈合作,邀请著名京剧艺术家赴新疆演出,新疆的青年演员也通过相关人才培养项目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交流。

 

“一进”与“一出”,不仅吸引市民走进剧场看戏,更为新疆京剧事业培养了更多人才。

 

何铁军还与新疆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商讨相关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剧团+专业院校的模式厚植培养戏曲人才的土壤,目前新疆艺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三个京剧专业班。

 

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丰富创作,再通过艺术表演让更多人了解戏曲这一传统文化是他认为京剧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正途。

 

2021年国内京剧艺术最高舞台之一——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由他此前取材乌鲁木齐百姓身边事,创作的饱含新疆元素的原创现代戏《石榴红了》参演线上展演剧目,是全疆唯一入选剧目。

 

“希望通过《石榴红了》以京剧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乌鲁木齐,了解新疆。”何铁军说,京剧现代戏的创作主人公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反映的工作生活离不开新疆地域特点,比如人物造型、故事结构、音乐风格都融入了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

 

他举例称,该剧在序曲,幕间曲和闭幕曲中都采用了塔吉克音乐元素与新编塔吉克民族舞蹈等。

 

此外,为让更多的百姓了解京剧艺术,何铁军大胆融合创新,此前曾举办“国风雅韵”主题京剧秀。在剧目芭蕾舞《花雅禅》中,当脚穿芭蕾舞鞋、身穿着传统京剧水袖的演员们登上舞台时,立刻吸引了观众们的眼球。优雅的舞步既有芭蕾舞的修长与优雅,也有京剧的动人与妩媚,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碰撞出中西方文化的火花,令人眼前一亮。

 

“跨界合作不是要用一种文化去改变另一种文化,而是要把多种文化融合,从戏曲文化宝藏中汲取灵感,推动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融合的眼光塑造全新的绮丽,创作出更加精彩的节目。”

 

中新网乌鲁木齐电 喇小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