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非遗“莒县过门笺” 一剪一刻年味浓

人民网日照1月4日电 走进来逢强的家,便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他正在将一块模板放在厚厚的一摞彩纸上,用锥子扎眼穿上纸捻固定,再放在陪伴他40余年的蜡板上,开始下刀。随着阵阵刀刻木板的“咯嘣”声,被裁下的花花绿绿的纸屑飘落地上。根据图案他不停地变换刻刀,刀如游龙,精美的图案跃然纸上……

 

1月3日,来逢强正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制作 “过门笺”。各类样式的过门笺分门别类放在小桌上、沙发上,制作器具专用箱内摆放着各种型号的刻刀,来逢强把家中的“手工作坊”打理得井井有条。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春节贴过门笺的现象遍及全国,是中国传承久远的古老习俗。2008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邢葆东介绍,传统手工雕刻的“过门笺”一般长16-29厘米,宽8.5-19厘米,一般以大红、大绿、黄、粉、蓝、紫、黑七色为一门(套),寓意“七彩缤纷”。 这种在春节期间和春联一同张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艺术,在莒县及其周边地区极为盛行。

 

“‘过门笺’是个脑力活、技艺活、精细活,从构思设计到绘画刻板再到完成整个过门笺要耗费很多时间。”来逢强说,“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锈齿”“细如胡须”“千刀不乱,万刀不断”这些名词在“过门笺”制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61岁的来逢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门笺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6岁开始跟随大哥来逢锦学习手工刻制春节过门笺技艺,一直坚持至今。来氏祖传过门笺制作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来逢强是来氏过门笺的第七代传人。

 

他在继承传统手工刻制过门笺技艺的基础上,更注重从刀、纸、图案的构思上下功夫,在发展创新上做文章。在保留传统的锦上添花、福禄寿禧、竹报平安、年年有余、鸿福临门等常见题材外,还充实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审美元素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让这一传统春节民俗装饰品具有满满正能量,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经过来逢强传承创新的“过门笺”,价格得到提高,吸引了许多村民参与进来,在每年年底逢大集的时候进行集中制作。这既传承了这一乡村习俗,又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丰富了乡村文化市场。

 

据了解,来逢强每年还会到校园、景区、军营、敬老院、社区,为学生、军人、游客等传授过门笺制作技艺。“到我是第七代了,我的儿子女儿也都会。”来逢强说,传承中沉淀下来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传统文化深切的归属感不会过时,他作为近千年手艺技术的传承人,已经坚守40余年手工刻制过门笺,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刘颖婕 宋洪飞 高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