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是我一生的“长征”——澳大利亚汉学家魏华德的长征路

编辑:母曼晔|2022-07-13 15:46:01|来源:新华社

1985年,时年19岁的魏华德和父亲一起从澳大利亚前往中国,第一次踏上走长征路的旅程。2011年,当年45岁的魏华德对中国已有更深了解,为探访中国发展变化而再走长征路。不久前,56岁的魏华德告诉记者,他现在就像是第三次走上“长征路”,愿用一生去探索中国。

 

魏华德是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副总裁、汉学家哈罗德·威尔顿的中文名字。1985年,他父亲所在的出版企业威尔顿国际集团计划与中方合作,出版一本纪念红军长征的画册。他们邀请世界各地摄影师,到长征路上多处地点拍摄。年轻的魏华德参与了这个项目。

 

“长征是关于红军的故事,也能通过这个视角向全世界展示美丽的中国。”魏华德说。如今,他已两次走过长征路,目睹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中国拥抱世界,越来越开放。”

 

第一次走长征路时,魏华德只步行了一小段。“当时我们总共只步行了大概50公里,觉得又累又饿,难以坚持,后面路程我们就只能靠坐车了。”他说,这次旅程给自己留下了对于中国的深刻记忆。

 

魏华德回忆说,首次去中国的他受到当地人热情欢迎。那时,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一些西部偏远地区,人们见到的外国人还不多。“他们非常友善,”魏华德说,“我们一路上,尤其是在村子里面,感受到人们淳朴的热情。”

 

魏华德和同伴沿途欣赏中国壮美山川,探访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当地独特文化。他说,那本名为《中国——长征》的画册,让世界看到中国丰富多彩的美丽风景。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当年在路上写的几本日记——泛黄页面上贴着老照片,旁边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下长征路上的故事。其中一页贴着一张“红井”的照片,旁边注释着:那口在沙洲坝的水井,是当年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为村民们所挖。

 

2011年,魏华德想做一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的画册,并探索长征路沿途地区的发展变化。于是,他第二次走上长征路,并将随后出版的画册命名为《中国——新长征》。

 

“那是我第二次走长征路,我们仍然需要那种精神来支撑大家持续走下去,那就是永不放弃的精神。”他说。

 

魏华德在文化出版业工作几十年,近年来发现不少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比如,一些读者喜欢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书籍。“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中国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他说。

 

魏华德引用中国古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说,自己会尽其所能,为架起两国间的文化桥梁、增进两国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1985年4月,我第一次到中国,就此开始一段旅程;现在,我仍然在这段旅途中,”他说,“我探索中国的‘长征’不会结束。”

 

新华社堪培拉电 记者白旭 岳东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