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历史建筑细诉家国情怀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2-11-23 18:41:04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图为展览现场。
风格中西合璧、建筑实用优雅的孔圣讲堂,亲历了辛亥革命后赴港文士为传承国学所开展的文化活动;锌铁盖顶、外墙斑驳的黄毛应玫瑰小堂,曾作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立地和驻扎据点……位处祖国南疆的香港,不少建筑都与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息息相关。日前,由国家文物局和香港特区政府特别策划的“血浓于水:香港历史建筑中的家国情”展览在香港九龙公园文物探知馆开幕。140件精心挑选的文物、照片、影片和建筑模型,细诉香港与祖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连绵悠长、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
回眸百余年间香港与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感人往事,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直言,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举办此次展览,意义深远,“展览将历史建筑的‘有形’载体所承载的‘无形’但浓厚的家国情怀,活现在市民眼前。”
香港的土地上历史建筑星罗棋布,截至2022年11月,已有132项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列为法定古迹,另有约1200项评定等级并受行政措施保护。
展览现场的逾20幢历史建筑中,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例如祠堂、庙宇、书室,也有西洋和其他外来族群的建筑,例如教堂、清真寺、警署、民宅等。这些风格多元、屹立古今的建筑反映了香港中西荟萃、开放包容的文化面貌,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串起香港与内地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情感纽带。
展览起始是题为“心系神州 作育英才”的展区,等比例缩放的校舍建筑模型引得几名学生驻足观赏。辛亥革命后,前清翰林和文士南来香港,与本地绅商携手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而劳心劳力,在讲学办学之余亦捐钱捐地,兴建教学大楼传承国学文化。
“1927年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立,1931年邓志昂楼落成,1932年冯平山图书馆启用,1935年孔圣讲堂正式对大众开放……”与同伴相约前来的黄同学默念着展板上的内容,又拿起手机将展品一一拍照记录。
在“同仇敌忾 抗日救国”展区的香港大会堂展板前,一名手提公文包、气质彬彬的中年男子正细阅内容。记者与之聊起,才知他是九龙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趁午休时专程过来参观。提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他有感而发,“在香港沦陷的3年零8个月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英勇抗日、拯救文化界人士脱离险境的事迹令人永志难忘。”
1962年落成的香港大会堂,内设纪念花园和十二边形纪念龛。香港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将载有115名港九独立大队烈士姓名的名册安放在纪念龛中。香港大会堂自2014年起每年9月3日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
临近展览结束,在题为“风雨同舟 相濡以沫”的展区中央,陈列着尖沙咀九广铁路九龙总站及钟楼的模型。“九广铁路就是香港九龙至广州的火车路线,早期由英段和华段组成,两段铁路通车后,香港市民和旅客便可乘搭直通车由九龙总站直达广州。”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说。
于1916年竣工启用的九龙总站由红砖和花岗岩建造,站房侧面有拱门型结构,并辅以罗马式石柱及尖顶等装饰,高45米的钟楼与维多利亚港对岸的香港岛遥遥相望。有观众从各个角度拍摄着建筑模型的外观,慨叹道,“它不仅是香港地标式建筑中的经典之作,亦见证着香港与内地的交通运输系统唇齿相依、一脉相连。”
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九龙总站逐渐被市区基建环绕,后于1978年拆除,腾出来的土地和路轨化身香港太空馆、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艺术馆,与保存下来的钟楼一道成为香港科学和文艺的地标。如今立于尖沙咀东部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内的6条花岗石柱,正是原九龙总站的建筑构件。
“温故知新,纵然时代变迁,历史建筑和文物依然铭记着香港与内地同胞之间休戚与共、危难互济的家国情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亲手挑选了此次展览的每一件展品,他动情地说,“香港历史建筑承载着香港特有的城市记忆,也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希望民众从历史中汲取团结一致、携手奋进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记者 陈 然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2-11-21香港:于笔墨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22-11-18“2022感动香江”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
- 2022-11-18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发挥联通世界优势 打造综合功能平台
- 2022-11-18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立德树人 帮助香港学生建立爱国价值观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