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化屋村:黔山秀水好风光 乡村振兴路更广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2-06-23 10:57:12 | 来源: 人民网 |
站上观景台,俯瞰乌江源百里画廊,层层云雾之中,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山水风光旖旎如画、游船行过碧波荡漾,往来其间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2021年5月10日撤县设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也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精准发力,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摘掉贫困“帽子”,成为贵州乡村旅游重点村。
化屋村一角。人民网 龙章榆摄
搭乘乡村旅游发展“快车”,化屋村在政府规划和村民们抱团发展下,依托良好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苗绣产业,正由单一生态旅游模式向多种旅游业态转变。这个以往出村要翻山越岭的小村庄,成功走出了一条富有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蝶变:贫困山村换新颜
出山“手扒岩”、喝水江边背、住着茅草屋,曾是化屋村的真实写照。
受群山阻隔,曾经的化屋村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村民衣食住行全靠自给自足。雪上加霜的是,因滥捕乱伐,乌江一度拉响水生态环境“警报”,本就支离破碎的土地也开始石漠化,百姓生活日益艰难。
“贫困交加,当时正好有水库移民搬迁政策,不少人选择了‘逃离’,而留下的人只能苦苦坚守。”化屋村村民杨龙清晰记得,2012年以前,搬出去的人特别多,从小长大的玩伴搬迁时,还是他亲自送的。
化屋村内的通组道路。人民网 龙章榆摄
化屋之变,源于“路”。从最开始的“毛路”到沥青公路,再到旅游公路,一条路串起了千家万户,更让村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痛下决心,植树造林,誓要恢复绿水青山。
苦守几年后,1000余亩的经果林满目苍翠、硕果累累,山间石缝也长出了新树苗,昔日荒芜的山坡,逐渐恢复了绿意。2017年,化屋村顺利摘掉了深度贫困村帽子;2019年年底,贫困人口清零。
与此同时,网箱养殖清理工作也在化屋村陆续展开。村干部挨家挨户讲解禁渔政策,劝说渔民上岸。截至2018年年底,化屋村32个网箱全部拆除完毕,12户渔民转产上岸,转产率100%。
“除全面摸排我们的家庭情况外,村里还收集了很多退捕渔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大家转产转业。”杨清鑫是土生土长的化屋人,过去几十年,他一直靠在乌江六冲河段打鱼为生。禁渔政策出台后,杨清鑫上了岸,改行当起了护河员,每月有3000元稳定收入。
化屋村边的乌江百里画廊风光。人民网 龙章榆摄
荒山披绿、清水长流,生态环境改善后,坐拥绿水青山的化屋人自然不会错过,不少从库区搬出去的村民选择搬回旧址,共建家园。于是,翻修房屋、巧改庭院、学习烹饪,眼光超前的化屋群众抓住机遇,为吃上“旅游饭”做起了准备。
塑形:多产融合促发展
作为化屋村较早“吃螃蟹”的人,杨龙因为当过一届村主任,眼光总是比别人看得长远。在化屋村餐饮民宿未兴起前,有游客反映没吃没住,杨龙便动员村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奈何反响平平。
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杨龙不甘心,在2019年将自家房屋打造成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尽管吸引了一些游客,但大多村民还是对旅游持观望态度。
转机源自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调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一下子“火”遍全国。大量游客的涌入,激发了村民的发展信心。
2021年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贵州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这是3日下午,习近平在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文化广场上,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拜年。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一家、两家、三家……化屋村的餐饮民宿有了新变化,农家乐和民宿分别有33家和18家;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大转变,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400元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19304元,乡村旅游发展风生水起。
住宿和餐饮快速发展的同时,化屋村也在苦练“内功”,走坚定文化自信之路。“很多游客对苗族服饰、各类装饰品赞不绝口,强烈激发了百姓的文化认同。”毕节市发改委派驻化屋村第一书记常开林告诉记者,瞅准了发展机遇,化屋村通过开办刺绣蜡染扶贫车间等方式,传承和发扬苗族文化,带动百姓增收。
化屋村以苗族为主,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考察时,走进扶贫车间,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为苗绣点赞,这让苗族“绣娘”杨文丽激动不已。“刺绣蜡染是苗族传统文化,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将这一技艺传承好,争取让其成为世界的艺术。”杨文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苗绣产品。人民网 龙章榆摄
为了让刺绣制品用途更广泛,杨文丽的扶贫车间并没有局限于民族服饰,而是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把刺绣蜡染融入服饰、香包等设计中,使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21年,杨文丽“线上线下”销售刺绣蜡染制品160万元,帮助当地6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
除此之外,化屋村还有特色美食——黄粑。为让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品尝这一传统美食,化屋村村支“两委”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办了黄粑加工厂。2022年5月1日,化屋村黄粑加工厂正式投产,目前已销售黄粑16万余斤,销售额166万元,带动了30余位村民就近就业。
化屋村发展黄粑产业,带动村民就业。人民网 龙章榆摄
建强乌江源百里画廊生态文旅基础设施、打造苗绣车间让更多年轻人重新拿起针线、用好黄粑加工车间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就业……化屋村致力于做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化屋游客中心、生态营地、新能源游船、观光马车、康养民宿等一批项目正在陆续推进。
铸魂:文明新风润家园
“发展旅游业,统一标准是关键。我们这个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规范旅游市场。”杨烨曾是一名教师,也是化屋村较早开办民宿的人,他口中的协会,是化屋基餐饮民宿协会。
为突出化屋特色,防止出现以次充好、欺客宰客等不文明旅游现象,化屋村根据百姓意愿,成立了化屋基餐饮民宿协会。不少村民加入协会这个“大家庭”,从最基本的吃住标准进行规范。
一个协会,却不简单。仅吃而言,化屋村就在特色菜品研发上下深功夫,成立了黔西市化屋村特色菜品研发工作领导小组,由黔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打造具有特色传统的化屋农家菜,提升游客乡村游体验。
化屋村发展旅游产业,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人民网 龙章榆摄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菜品研发小组明确必做的16种化屋特色菜品,并详细注明了每种菜品的选材用料,以便各农家乐准确把握菜品标准和质量,做到游客满意。
“虽然至今未接到投诉,但由协会统一规范礼仪培训、评估定价,可以把化屋旅游做得更好。”现在,杨烨正担任化屋基餐饮民宿协会会长。他说,希望村民们把旅游作为长久事业,用心做好各项服务,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到高标准旅游服务,真正打响化屋旅游品牌。
这边,协会工作开展如火如荼;那边,生态环境保护热火朝天。“听到游客夸化屋的生态好,我们也很自豪。”打鱼近30年的尤荣利从没想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诗意的画面就在家门口,而自己正在为如此美景贡献力量。
2017年,尤荣利响应退捕号召转产上岸,与两兄弟一拍即合,成立了船务公司,从此渔船变游船。2021年,尤家2条船为三兄弟带来80多万元的收入。也正因如此,尤家三兄弟格外爱护这片山水。
“每次河面因涨水产生垃圾,我们都会驾驶河道垃圾清理船义务去清理。”尤荣利说,尽管每次清理垃圾都要花费近千元油费,但他们乐在其中,因为这是环境优美和游客满意的“双赢”。
化屋村“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几个字引人注目。人民网 龙章榆摄
“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贵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尤家三兄弟是化屋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随着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因景而富的化屋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赶超比学的良好氛围,“看到垃圾桶满了,准备扔垃圾的人会把手里的垃圾带回家,不会随地堆放乱扔,大家还会互相监督,共同爱护化屋的环境。”常开林颇为自豪。
如今,环境美了,日子富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村民们“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好、把社会治理效能发挥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化屋村徐徐展开。
相关新闻
- 2022-06-23大国“粮”策丨看数字化如何助力浙江农业
- 2022-06-22“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看大陆乡村振兴
- 2022-06-20“新农人”网上闯出致富路
- 2022-06-13浙江兰溪:“触网”枇杷、“科技”杨梅成为农民“共富果”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