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灯火闹元宵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2-02-15 15:54:22 | 来源: 澎湃新闻 |
壬寅虎年两岸新春灯会“虎灯”大联展
虎弟、虎妹、虎妈、虎爸,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虎头虎脑……壬寅虎年元宵佳节,两岸多地都展出了精心设计的“虎灯”,节日氛围已然“拉满”。
各地为元宵灯会布展的“虎灯”均已亮相,各有特色,十分有趣。上海豫园的“虎灯”虎虎生威,题名虎跃东方;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的“虎头帽”主题灯组,饱含平安幸福之祈盼;还有台湾高雄爱河上空,用1500台无人机于夜空中排列出虎头造型……
此外在江苏南京、扬州,辽宁沈阳,河南商丘、郑州,江西南昌,山东济南,广东潮州,福建厦门,台湾台中等两岸多地,都有依据各地特色、精心准备的壬寅虎年新春灯会。正所谓福虎迎春至,天涯共此时!两岸共迎元宵佳节,祈福平安健康。
两岸元宵灯会里的“此乡似故乡”
2022年两岸灯会——方特新春夜游赏灯活动今年1月22日晚举行亮灯仪式。今年的灯会将持续至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五),横跨春节假期、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庆日,结合了海峡两岸文化特色和新春特色,共展出23组大型花灯。传统花灯结合艺术、人文、科技、时尚元素,营造出浓浓的年味。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8日出版的《中国旅游报》刊文《厚“礼”留客过福年》关注了2022年两岸灯会。
“今年没有回台湾,选择了就地过年,没想到在厦门能欣赏到这么漂亮的花灯。看到熟悉的节目,体验到浓浓的家乡味,我觉得很温馨。”在方特新春夜游赏灯活动现场,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激动地说。
“福建是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文化’资源丰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假期,福建围绕“福文化”主题,推出1000多场展演展播和展览展示活动“大礼包”,邀约市民游客过一个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新春佳节。
春节假期的厦门方特东方神画,流光溢彩,花灯高挂,年味正浓。2022年两岸灯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打卡。园区内,23组融合海峡两岸文化和新春特色的大型花灯、大大小小的“福文化”元素、《贺新年》等新春节目,备受在厦门过年的两岸同胞喜爱。
据中新网介绍,今年,方特首次将“福文化”元素引入灯会。灯会相关负责人称,千百年来,两岸同胞各种形式传承和演绎着福文化,在喜庆的新春佳节更是“福文化”的生动演绎,园区内大大小小的“福”也将为活动增添亮色。
23组特色灯组,分别坐落于园区内的各个景点,错落有致。哪吒闹海、梁祝等将中华传统的故事融入其中,让灯光与造型联动;南瓜马车融入高科技人像互动模式,吸引许多孩子排队打卡,游园其中,无论是大人孩子都能在发现传统美的同时,找到乐趣。
2021年,台籍南音艺人卓圣翔、林素梅成为福建省南音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在今年厦门灯会亮灯仪式现场,他们携手厦门南音艺人一同带来一首欢快的《贺新年》,为两岸灯会奏响欢乐的序曲。“这些节目,带着儿时家乡的味道。”一位现场的台青受访时表示,仿若时光穿梭,回到家乡的戏台。他感慨,两岸的春节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热闹,一样的温暖。
厦门是目前大陆台胞最多的城市之一。受疫情影响,不少台胞选择在厦门就地过年,厦门方特便成为他们体验喜庆年味、一解思乡情怀的欢乐目的地。厦门方特“赏花灯 寻年味”的新春活动将持续至元宵佳节。届时,璀璨的花灯大赏以及精彩的文化主题活动,会让更多在厦在闽台胞体会“此乡似故乡”的情谊,拥有一段难忘的新春假期。
在海峡对岸,“2022南投灯会”1月29日至2月20日在台湾南投举行,春节期间已吸引不少民众参观。
据台媒报道,今年南投灯会会场扩大设置大陆灯区,从去年5个城市增加至9个,成为灯会中主题灯区之一,包括上海、河北,以及浙江的杭州市、海宁市、湖州市、温州市、宁波市、义乌市等城市参展,充分展示大陆花灯工艺,为南投灯会增添多元特色。
南投灯会今年迈入第7年,往年因为连续邀请大陆“铜梁火龙”登台演出,造成轰动,灯会游客人潮汹涌;去年疫情暴发,仅开放“自由参观”,游客数遽减。今年,南投县府铆力再战,规划主灯“虎哩旺”及16个主题灯区,还推出无人机烟火秀等10大亮点。
台胞陈竹音:是童年的热闹,是家的温暖
“元宵节到了,希望家家户户团圆吃汤圆,祝愿祖国国泰民安!”台湾动作演员陈竹音在视频里说道。视频拍摄的地点是在江苏盐城,这里有陈竹音的第二个家。
吃汤圆、提灯笼是大陆过元宵佳节的习俗,台湾地区也一样。在盐城的家里,陈竹音用力把元宵的灯笼压成圆形,再套上金灿灿的装饰品,挂在了贴着春联的家门口。立春过后,春色潜动,暖阳软风晴窗,大红灯笼高挂,又增添了几番年味。
回忆起小时候在台湾过元宵节,陈竹音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兴奋地分享道,当时她和小朋友们喜欢提着灯笼在街道上玩耍,舅舅会把竹子切成一段段,再往竹子里塞布条点火。奶奶包着手工汤圆,再点上红晕,象征着喜庆团圆。芝麻、花生和咸肉汤圆都是大家最爱吃的。其中,咸肉汤圆包着炒熟的香菇、虾米、芋头、猪肉等,足足有小孩子的拳头那么大,再放进红葱头和茼蒿菜汤煮熟,美味极了。那是陈竹音过元宵节最怀念的味道。
今年元宵节,陈竹音打算跟丈夫去盐城新丰镇的荷兰花海景区赏花赏灯会。她的丈夫在这里工作,是山东临沂人。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春节他们选择就地过年,跟同事们一起吃了年夜饭。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的春节,她跟丈夫的家人在山东度过,走亲戚、放烟花、吃汤圆。从小在台湾基隆、台北长大的她,对山东乡村的过年习俗兴趣浓厚,她跟着亲戚们一起烙饼,吃面食,看着勤劳的山东人如何手工制作面食、榨花生油。乡村房屋低矮,她在小麦地上自由开心地奔跑,看着烟花从地平线上像火苗一样蹿到上空,再表演魔术般变幻出炫丽的图案。烟火陨灭后,一望无际的星空挂着一轮残月,月晕如环隐隐约约。
那是她第一次在大陆过年,她形容自己当时像是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回到了童年过节的热闹氛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台湾和大陆过元宵节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嫁到山东的陈竹音发现,原来这里除夕喜欢吃“包子”,台湾管这叫做“饺子”。而且山东人还会在饺子里包钱、包糖,看谁能够幸运吃到。手机支付红包也成了大陆年轻人之间常用的拜年方式,在她看来,线上红包相比于纸质红包还是少了点年味,不过也带来了便利,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也可以此来表达过年祝福。
陈竹音说,自己越来越喜欢大陆的生活。她毕业于台湾大学日语系,2020年9月从台湾移居到大陆。平时除了拍戏之外,她偶尔也会往返于盐城和上海两地,接一些翻译的工作。此外,身兼多职的她还在写网剧的剧本,以及在多个社交资讯平台上发布文章,创办自媒体。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能够在大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过上喜欢的生活。
“北漂”台胞张耀之:看了舞狮,很想阿嬷
“元宵佳节,灯火阑珊,今年台湾宝岛灯会在我的老家高雄举办。我在老北京与大家欢度佳节,庆元宵,共赏灯,话团圆。”近日,来自台湾的舞台剧演员张耀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短视频说道。在他身后,北京的老茶楼早已张灯结彩,人们欢聚谈笑风生,老街飘着浓浓的年味。
张耀之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台湾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灯会,并且每年承办的城市会不一样,今年正好在他的老家高雄举办。高雄有一条很浪漫的河,叫做“爱河”。人们过元宵节喜欢吃汤圆、猜灯谜,热闹非凡。
童年过节的记忆,就像是故乡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小时候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美术老师会召集学生回校创作彩灯,一起设计、想创意,老师会给好的作品评分。如果自己的彩灯有机会被选出来在灯会上展示,他会觉得非常骄傲。元宵节当天,家人吃过晚饭后,就会相约赏灯会。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张耀之没能回到台湾。他计划元宵节当天在北京吃汤圆,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跟家人拜年送祝福,“这也是一种远距离的团圆。”
这两年元宵节,他还参加了中国文化视窗网络台举办的“中国文化大拜年”活动,去年他在现场参与了节目录制,今年也将自己录制视频片段发送过去。对他来说,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也认识了很多资深的传统艺术家。
最令张耀之难忘的是2019年故宫的“上元之夜”,那是故宫首开夜场迎元宵佳节。当时在北京的张耀之,幸运地抢到了票,目睹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在古城墙上闪耀展示,故宫——这个“最大的四合院”在那一夜无比绚丽夺目。
“在一个能够代表中国的宏伟建筑里,‘上元之夜’呈现出了传统跟现代的结合,当时我在现场感到非常震撼好玩,记忆犹新。”张耀之说,那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次经历。
今年,张耀之也过了一个有趣温暖的春节。因为澳门的气候跟台湾相似,并且防疫政策便利,他来到了澳门与朋友相聚、拜年、吃团圆饭,看舞龙舞狮,还参观了澳门的花车游行表演,“这里的过节氛围跟我家乡很像,一家亲嘛。”
大年初三,张耀之回到了北京,跟朋友一起吃饭看冬奥会,中国运动员们的优秀表现让大家看得热血沸腾。他说自己也被滑雪少女谷爱凌“圈粉”了,“我看了她在赛场上的表现和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发言,觉得她太迷人了。”
跟大陆很多年轻人一样,张耀之也喜欢调侃自己是“北漂一族”。他特别喜欢胡同,目前租住在老胡同里,平时也喜欢到老城街走走,“这更能提醒自己是在北京。”
决定留在北京也是偶然的。2018年,张耀之从台湾初到北京游玩,买了间隔一个月的往返机票,前两周内他去了长城、故宫、香山公园、景山公园等多个著名景点。在跟北京接触后,他发现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拨了一通电话,远在台湾的母亲听到儿子说“妈,我想在这里试一下”。母亲说,“你加油,如果能待得下来就待下来吧。”
这一番对话后,张耀之给自己的人生画出了一条新的路,原本计划用来游玩的钱被留了下来,他开始在北京找工作,租了房,落了脚。
舞者出身的他,在大学毕业后接触到了戏剧表演。“剧场是一个迷人的地方,能让自己学习到很多。”留在北京后,他曾在国家话剧院《战马》舞台剧中表演,之后也在不同的剧场演出。
如今张耀之除了拍戏,平时也会在舞蹈工作室教跳舞,有空的时候看书看戏“充电”,或是在剧场教导形体。他喜欢北京的四季分明,“往年在台湾觉得节气跟天气没什么关系,自从来到北京后才发现农历的节气原来这么准,说立春就立春,说大寒就大寒,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
在岚台胞杨亚伦:准备逛庙会、猜灯谜
夜幕降临,花灯亮起,独属于元宵节的氛围渐起。
受到疫情影响,2022年的元宵,杨亚伦又一次没能回台湾,而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留在福建平潭(简称“岚”)过年、过元宵了。
“虽然没办法和家人们一起闹元宵,但生活需要仪式感,自己在大陆也要好好过才行。”杨亚伦说道,今年元宵,他准备和朋友一起去逛庙会、猜灯谜、吃平潭的特色小吃“咸食”。
杨亚伦是一名“90后”棒球教练,今年是他来大陆的第八年了。2014年,杨亚伦从台湾的一所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第一次跟着朋友乘着“海峡号”来平潭旅游后,深深地被平潭的滨海风光吸引住。
“刚下船,迎面扑来的风很大很舒服,天很蓝,海很清,像极了台湾的垦丁。”杨亚伦说道。之后,他便选择来到平潭,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因为在校期间在炸鸡店的兼职经历,于是,杨亚伦决定在平潭开一家炸鸡店,但结果却不如预期的顺利。
之后在机缘巧合下,杨亚伦成为了平潭一所俱乐部的棒球教练。杨亚伦从小就跟着爸爸看棒球赛,常常和哥哥、同学们打棒球。从小就对棒球非常着迷的他也代表学校参加过很多比赛,取得了不少奖项。出于对棒球的热爱,对平潭的喜欢,让杨亚伦毫不犹豫选择在平潭开始棒球专业推广培训,为此他专门考了中国棒球教练证、中国棒球裁判证等多个专业证书。
在这期间,他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平潭第二届两岸邀请赛四向杯”第一名、“两岸共同家园杯”第二名、“全国一带一路全国软式棒垒球福州赛区”第一名……
如今,平潭已经拥有了多支棒球队,从无到有,从最初的观望,到现在的棒球渐热,杨亚伦是平潭棒球运动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少年时的棒球梦也在平潭落地开花。
回想起在台湾过的元宵节,杨亚伦用了“精彩”“宏大”来形容。他介绍,在台湾过年基本上从除夕持续到大年初三,然后就开始等元宵,“台湾每年会在一个地方举办大型的灯会,相较于其他地方的灯会,台湾的特色就是规模很大,各种花灯都有,大家一起亲手制灯笼、写心愿、煮元宵、猜灯谜,非常热闹。”
在台湾除了逛灯会以外,有时间他还会和朋友买买刮刮乐玩。谈到两岸闹元宵的不同,杨亚伦说没有太多的不一样,两边的氛围都很浓厚。
回想起刚来大陆的场景,杨亚伦说:“开始比较不习惯简体字的使用,很多简体字也不认识,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看到别人买东西都是扫一扫,感觉自己落伍了。”
在平潭和朋友们过完年后,杨亚伦还乘坐动车前往祖籍漳州走了走逛了逛,“找不到旧地址了,但这边的建筑工法跟台湾一样,虽然都讲闽南话,但口音还是不一样。”杨亚伦说,2022年,希望家人身体都健健康康,有机会可以带他们也来大陆走走。
苏雍竣:最想念台湾的家人和乡味香肠
2022年2月1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就读研究生的台湾学子苏雍竣,用闽南话给家人拍了一段“新春家书”,感动了许多大陆网友。
“我家人也很感动。”苏雍竣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他已经近两年未能回台湾了,今年春节期间,他要在北京担任冬奥会志愿者而无法回家,所以他决定和在台湾的弟弟一起合作拍摄,想用视频“云过年”方式留下一个纪念,而视频里每个字都是他的真心话。
“阿公阿嬷,爸爸妈妈,抱歉今年因为在北京参加冬奥运动会的志愿者,无法回家过年,请原谅您不孝的儿子。但我在这里,并不孤单,有同学、老师,还有全世界关注冬奥的人陪我一起过年,甚至连校长都来探望我们呢。而我今年也即将毕业了,小时候总是妈妈给我们红包,她总会在上面写下给我们每一个孩子的祝福。今年我长大了,换我包给妈妈红包,妈,你总是特别担心我身体,给我买各种的补品,但你真的别担心,我都有好好照顾自己,也谢谢妈妈一直为我们每一个人祈祷,我也一直为妈妈以及我身边每一个人祷告,我相信,分离是暂时的,我们终将团圆。”
这是他写给家人的一段话,情真意切,而他妈妈的回应也朴实感人,体现了一位母亲的坚毅、智慧和对孩子的爱。
“亲爱的雍竣平安:在疫情下你说要去北京,我舍不得你去而哭了好几天,已经两年的过年你都没跟我们一起过年了,在这特别的日子虽不能相聚在一起,要看顾保守你的身心灵,在这时代的跌宕起伏中赐你聪明智慧能力信心,能经得起考验,祝你新年快乐!”
五年前,苏雍竣曾到北京参加辩论赛,也曾到过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这些经历让他萌发了到大陆发展的想法。2020年,他决定到大陆读书,但因疫情肆虐,故此母亲和家人都特别担心。
“我到大陆以后印证了我在2020年疫情当下仍决定来清华读书的决定一点也没错,不仅疫情防控严谨到位,更让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舞台。”苏雍竣称, 为让家人放心,他会经常发一些照片和视频,让家人更多了解自己在大陆的真实生活。
“时间久了,他们也就会比较放心了,也知道我在大陆生活得确实很好。”苏雍竣说,他到大陆读书后,经常会去大陆很多地方走走看看,也会经常拍一些反映大陆真实生活的短视频。
“我希望能透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家能看见大陆真实的样子。”苏雍竣称,今年作为冬奥会志愿者,主要参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客流引导的志愿工作。
“这将是我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段经历。”苏雍竣称,即便因此不能回到台湾和家人一起过年,相信依然值得。
“特别想念大家,尤其是台湾的一些味道,例如最想念可能就是台湾的香肠,台湾香肠虽然不是什么特别料理,但记得在每年过年的餐桌上,不管是阿嬷或是外婆家,那是一种家的味道。”苏雍竣在视频中回忆称。
李若筠:生日能蹭一点冬奥的福气真好
为了担任冬奥志愿者,台湾姑娘李若筠留在北京过年,她向远在宝岛台湾的家人们送去视频家书,祝福父母和妹妹们新年快乐、虎年吉祥。中新网、中青报等多家媒体记录了李若筠迎接这个特别春节的心路历程。
“有机会参加冬奥,心里特别兴奋。能够透过北京冬奥会这扇窗,让世界又一次看到北京风采、中国风采,我觉得是一件特别特别幸福的事。”李若筠说。
李若筠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她来自台湾新竹。作为冬奥志愿者,李若筠将要承担的工作内容是担任NOC助理,负责与运动员对接,带领他们在国家体育馆里做好准备,以便运动员们能顺利参加开幕式。
李若筠说她从大一一入校就得知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到如今大三能够顺利参与其中,她有种梦想成真的幸福感。
自从知道被选拔为冬奥志愿者后,李若筠就一直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冬奥会志愿者培训。从2021年8月开始线上培训,到后来在线下学习心肺复苏,再到线上培训和线下彩排相结合,让她收获颇多。
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李若筠还是通过视频向家人送去新春祝福。在视频中,她祝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们新年快乐,“祝家人还有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都虎虎生风、虎年吉祥、虎年行大运。”
巧合的是,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当天,也是李若筠的生日。离乡读书以来,她的生日往往都是在寒假或过年期间,常常因为过节被遗忘。“能够在生日当天参与开幕式,是冬奥给我的一个最难忘、最特别、最温暖的生日礼物。”李若筠说,“我的生日能蹭上一点冬奥的福气真好。”
周恩贤:妈妈,我真的很想念你炖的鸡汤
春节期间,在清华大学读大四的台湾学子周恩贤一段带着几分沙哑的声音向父母送新春祝福,并表示想念妈妈炖的鸡汤的视频,让很多网友动容。
周恩贤2月2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临近毕业学校里有些科研工作要忙,再加上疫情期间回家需要隔离、比较不方便,他今年决定留在北京过年。
“这应该也是21年来,我第一次没在家过年。”周恩贤说,除夕之夜,学校贴心地为留校的同学们准备了年夜饭。他和几个留京过年的台湾学子一起在学校食堂相聚,吃了年夜饭。当时,有位研究生学长提议,通过拍“新年家书”视频为家人送祝福、说心里话,所以就有了他这段“新春家书”视频。
“过年最想念的是我们家的年夜菜,因为真的都蛮丰盛的,我们家每次过年我妈都会煮一大桌(菜),有鱼、有虾、有肉。我最怀念的应该还是我妈妈炖的鸡汤。”周恩贤在视频中说,每次过年或者其他各种节日,妈妈总会花很多精力去准备鸡汤,鸡汤里会加当归、天麻等很多种中药材,希望给全家人都补上满满的元气。
“妈妈,今天是除夕夜,我在这边先预祝你新年快乐,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照顾好身体。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记得要戴口罩,做好卫生防疫。我很快就会回去跟你们团聚的。”视频里,周恩贤送祝福的同时,对妈妈说,“我们也隔了快一年没见面了,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什么困难,都不会阻隔我们的感情。我是真的很想念你(炖)的鸡汤。”
视频里,周恩贤虽然始终面带笑容,但说到“快一年没见”“很想念妈妈炖的鸡汤”时声音越沙哑,甚至有点哽咽。
对此,周恩贤坦言,录视频时他很激动,的确有些哽咽、想哭,因为真的很想家,很想念爸爸妈妈。大年初一(2月1日),他把这段视频发给了爸爸妈妈,并给爸爸妈妈打了电话。
“爸爸妈妈都说看了视频很感动。妈妈很贴心很温暖,说‘虽然今年没办法相聚,但妈妈一直都在。你是最优秀的儿子。等你再回家一定给你炖鸡汤,你想吃什么都炖给你吃。’”周恩贤开心地分享道。
蔡云咏:穿上红衣,在赛馆里过个冬奥年
“咱们是对生活特别有仪式感的人。”春节前,台湾女生蔡云咏在视频家书中开起玩笑,那时,她还留在北京,已经准备好了过年的春联、福字。
对蔡云咏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回家团圆的春节,她要过一个意义特殊的“冬奥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蔡云咏是本届冬奥会的志愿者,春节前,他们已经陆续进入闭环管理。
1月28日,蔡云咏向远在台湾的家人发出视频家书,她开心地晒出自己准备好的红毛衣。
蔡云咏在视频中秀道,“这是我打算过年那天穿的衣服,喜庆吧!“视频中,她难掩对这个特别春节的期待,“我跟我的室友一块,拿了春联,拿了福字,一会儿贴到门口,咱们直接在冬奥场馆过一个冬奥年!”
此前,蔡云咏跟澎湃新闻记者分享道,这次有幸入选为冬奥的宣告员志愿者,分属到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
遗憾不能回家过年,蔡云咏已经提前跟父母沟通过。 “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只要家人在,在哪都是过自家的年。”她还有一个新年愿望,“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大家一切平安。”
姚中玉:盼着疫后能去台湾看望伯伯们
“由于疫情的原因,咱的联系也只能通过线上电话进行,在这里我先给你们拜个早年,祝你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也希望泽豪、柏安他们的学业成绩能够更进一步!”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2019级本科生姚中玉在网上发了一条视频,为在台湾的大伯、三伯送上了新春的问候,并祝愿两个侄子学业进步。
视频里,身穿冬奥会志愿者服装的姚中玉不忘告诉伯伯们,他今年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工作,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了,但不用为他担心,因为学校提供了很多保障。他希望疫情之后能再回台湾看望伯伯们,也欢迎伯伯们来大陆探望他和家人。
提到这段祝福视频,姚中玉告诉澎湃新闻,他爷爷是江苏徐州人,奶奶是台湾宜兰人,他本人出生于台湾,上小学时随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徐州生活。不仅如此,他姑姑一家现在也在大陆生活,这几年奶奶也一直在大陆生活。他的大伯、三伯家一直在台湾桃园生活,堂哥堂姐因工作原因时常也会到大陆出差,堂姐夫的老家在上海。因此,疫情之前,几家人往来两岸很频繁。
姚中玉说,想到今年当志愿者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也怕时间上不方便同父母一起跟伯伯们视频通话了,所以就在1月28日临“出征”冬奥的特别时刻,发了这样一条祝福视频寄予伯伯们。伯伯们通过社交账号看到后很开心。
“泽豪、柏安是伯伯家的孙辈、我小侄子,他们一个快要参加相当于大陆高考的考试了,另一个快要中考了,所以祝他们学业进步。”姚中玉说,家人之间的感情都很好,疫情阻断不了亲情。
冬奥会期间,姚中玉将在阪泉综合服务中心担任赛会服务助理工作,近几天还在进行上岗前的培训。这个特别的春节,在志愿者驻地,他吃到了自己喜爱的肉丸、红烧猪蹄、剁椒鱼等美食。
“北京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之前举办的很多大型活动我都遗憾地错过了,这次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冬奥会这项国际赛事中,我感觉很光荣、很有意义。”姚中玉说,为了能成功入选,他早在志愿者报名前就抓紧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并参加学校组织的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并获得了相应证书。
“我爸爸妈妈也觉得冬奥会是一场很重要的盛会,我能参与其中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他们也为我感到很自豪。”姚中玉说,第一次春节不能回家,他在除夕跟父母通了长长的视频电话,还远程一同看了春晚。
聊起学业,姚中玉表示,他从小就对机械类、电子类的东西很感兴趣,所以选择了读北航机械工程系。“有可能的话,我想争取保研,未来继续在北航读研。”
姚中玉几年前就办好了大陆居住证、开通了移动支付账号,日常生活中坐高铁、坐飞机、订酒店等都很便捷、通畅。这几年,他还认识了许多同在北京念书的港澳台同学,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生活忙碌而充实。
他说,大陆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很好,并且北京有很多扶持台生创业、就业的政策,充满了机遇和希望,他计划完成学业后在大陆发展。
林敏:在山东威海的“家”过了个春节
对于身在温州求学、家住台湾桃园市的大三学生林敏来说,因为疫情防控,14天的隔离时间成为这个春节回家团聚的最大阻碍。
在来自山东威海的室友王小颖邀请下,林敏在威海“家”里度过了一个热闹、难忘、幸福的虎年春节。
年夜饭前,林敏和远在台湾的妈妈进行了视频通话,聊聊家常、互道问候。林敏说,这个春节能和室友到威海过年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
“妈妈,我们晚上要吃饺子,这边过年过节的时候都吃饺子。今天好像有两种馅,一种是驴肉,一种是韭菜和荠菜。”林敏在视频里告诉妈妈自己在威海“家”中的见闻。
因为疫情原因,林敏本来计划在温州的学校中就地过年。据台湾当局卫生事务主管部门网站消息,自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2月14日,入境旅客可选择3种检疫方案:一是入住防疫酒店14天及自主健康管理7天;二是入住防疫酒店10天并居家隔离4天后,自主健康管理7天;三是入住集中检疫所或防疫酒店7天并居家隔离7天后,自主健康管理7天。若选择第三种方案,须持有“完整疫苗接种证明”。
“如果林敏回去的话,那假期基本都在隔离当中度过了,不如和我一起到威海过年。我跟妈妈说了之后,妈妈也干脆地说好呀,过来一起过年家里会更热闹。”在细心的室友王小颖提议下,林敏有了这次来威海过年的经历。
虽然不能回家,但林敏在威海的生活既充实又快乐。写“福”字、贴对联儿、包饺子……这些对于林敏来说,都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尝试,她都乐在其中。闺蜜之间的相处轻松愉快,而王小颖一家人对林敏的关心和照顾,更是让林敏冲淡了不能回家的些许失落,让她倍感温暖。
“这次来小颖家住,感觉威海人真的很好客、很热情,让我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林敏说。
“因为台湾桃园和威海的地理环境很相似,都是海滨城市,所以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也比较相像,林敏在这里过年,可能就没有那么想家了。”王小颖表示,春节期间,她和家人安排了很多活动,比如去刘公岛游玩,去荣成看大天鹅,逛街买新衣服,安排得很充实。
两位泰斗的问候:相期以茶,百岁聚首
近日,96岁的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给台湾新闻学泰斗李瞻拜年的视频走红网络。最新消息,98岁高龄的李瞻先生委托女儿李世宁录制了回拜视频。方汉奇“相期以茶”,李瞻回以“百年聚首”,两位老人细数70载友谊,令人动容。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是冯友兰先生在88岁那一年,写给同龄好友金岳霖先生的一副对联。意思是何止八十八岁,期望一百零八岁。
从“米寿”到“茶寿”,方汉奇先生和李瞻先生的这段视频拜年,不仅是对高寿的美好祝愿,还暗含着“再攀精神高峰”之意。跨越百年沧桑,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是共同走过更是无限期盼:念归期,盼团圆。这是近年来两岸交流中的一段佳话,又一次表达了两岸同胞的“乡愁”。
1972年1月21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至今日,这首《乡愁》已整整五十年。当年的乡愁影响了一代代人。这组视频,不仅展示了两位大师真挚的友谊,更让所有人感受到两岸同胞的血脉相连、心灵相通。
跨越海峡,两位老人的对话暖心、温情。方汉奇先生和李瞻先生都是新闻学界的大师,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他们的学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又带领着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大师之间的相互牵挂、美好祝愿,恰如紧紧缠绕的中国文化之根,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滋养出海峡两岸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再过两天,全球华人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这几天,有些朋友已经踏上了归乡之旅,也有很多朋友已经回到了温暖的家。团圆,就是眼下全体中国人在心中念叨的关键词。
无论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是辽阔的大洋,都抵挡不住这样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醒。“年”,这个字眼的文化向心力,对两岸同胞而言是一样的,因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记忆,构成了同胞之间剪不断的精神纽带。无论我们身在哪里,都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和跟我们有着同样的肤色、眼睛、语言和文化记忆的人。
人生百年,已是大幸事,若还有一两知己对话举茶,可以相互砥砺期许,实乃幸中之幸。两位大师在传奇人生中的相识相知,又何尝不是两岸中国人携手跨越历史、走向未来的缩影。
海峡潮声阵阵,历史巨流奔涌。快过年了,我们都相信,时光悠悠,岁月荏苒,乡愁有来处,也一定有归处,谁也挡不住。
昆剧明星和“贵人”白先勇的拜年祝福
“今年是虎年,我由衷地祝福你们虎年平安吉祥,希望你们‘小兰花班’的演员们更上一层楼,艺术(水平)更加提升!”
1月29日,在收到昆曲演员俞玖林3天前的拜年视频后,台湾作家白先勇也通过视频形式送上回拜祝福。
在回拜视频中,白先勇表示,“我听说你们这一次到北京去参加奥林匹克艺术节的演出,有苏昆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版,开票第二天票就卖完了,而且应观众要求下午还加了一场。我听了这个很高兴,可见北京的观众对我们青春版《牡丹亭》情有独钟。”
他回忆称,我还记得2004年第一次带你们到北京去,是在21世纪戏院演出,那次已经很轰动了。媒体报道的标题说“青春版《牡丹亭》使得昆曲的观众年纪下降30岁”,可见我们这个戏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现在青春版《牡丹亭》已经演了快400场了,海内外大家都对这出戏一片的好评。我们到美国、到英国、到希腊、到新加坡,还有中国港澳台各地去演出,都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对你们的期望是,希望把我们昆曲艺术——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像你们老师那样传承下去,要让昆曲艺术继续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放光芒。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心怀大志,要把昆曲复兴起来。”白先勇寄语道,“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了,而且这一出戏也掀起了‘昆曲复兴运动’的前奏。你们现在差不多独当一面了,我希望你们把昆曲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1月26日,俞玖林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向其昆曲演艺生涯的“贵人”白先勇拜年。
他在拜年视频中回忆起了自己与白先勇的往事:“好久没有见到您了,我很想念您。《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到现在,已经演了将近18个年头了。之前每次演出的时候,您都会带着我们去演,包括白老师您带着我们去校园,(到)大学生当中去推广昆曲,作讲座、作示范。您和我讲,特别在剧本上要多下功夫,让我演了一个阶段之后,就把剧本拿出来重新再仔细研读一下原著。”
“白老师,马上就是农历新年了,我在这里给您拜年了,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永葆青春!”视频最后,俞玖林作揖拜年,并用苏州话问候了一声“新年好”。
白先勇193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系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作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并撰有父亲白崇禧传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近年来,他致力于两岸昆曲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无名氏《白罗衫》,著有《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谈起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曾表示,“这个戏勾到了这个民族文化的DNA——一种潜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这种内容,这种表情的方式,人们似曾相识,但却暌违已久。大家在阅读《红楼梦》、唐诗宋词等的时候,也许已经积淀了这种意识,但是通过昆曲这种极致的艺术形式,大家才可以在舞台上活生生地看到,于是产生强烈共鸣。”
俞玖林1978年出生于江苏昆山,巴城黄泥山村人,系昆剧优秀青年巾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项——第23届戏剧梅花奖得主。他于1998年7月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昆剧班,后于南京艺术学院表演专业学习毕业。他曾师从石小梅,2003年拜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门下。
俞玖林2000年主演《长生殿》“唐明皇”一角荣获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表演奖;2001年主演《琴挑》潘必正一角荣获苏州专业团队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金奖,并曾出访日本演出,受到好评;2004年出演青春版《牡丹亭》柳梦梅,“一跤跌进青云里”,一举成名。
除了主演青春版《牡丹亭》,俞玖林还成功塑造了新版《玉簪记》、《西厢记》中一批经典人物。他先后荣获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重点扶持优秀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大奖。2014年,俞玖林还在家乡成立了工作室,努力探索昆曲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据名城苏州网此前报道,2002年,白先勇为了让昆曲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他希望请年轻的演员,为青年学生进行示范演出。看到之前俞玖林演的《牡丹亭·惊梦》后,他发现俞玖林的气质、嗓音和形象,像极了他心中的柳梦梅。被白先勇挑中成为青春版《牡丹亭》男主角后,俞玖林正式拜师“巾生魁首”——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汪世瑜,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魔鬼训练”。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大剧院首演,引起轰动,之后开始了“校园行”和“海外行”,陆续登上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
98岁“诗词女神”叶嘉莹的真诚祝愿
1月28日上午,南开大学校友总会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微博《98岁叶嘉莹先生送出新春祝福》:被98岁的“诗词女神”暖到了!叶嘉莹先生给港澳台和海外朋友送出新春祝福。先生一生流转各地,桃李芬芳,朋友遍天下。她祝愿大家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在短视频中,叶嘉莹教授表示:“诸位朋友,我是叶嘉莹,我现在已经是将近百岁的老人了。我一生流转各地,最后定居在天津,台湾我当年也在那里教书教了很多年,香港、澳门我也曾在那里讲过课做过讲演,美国和加拿大都曾经是我任教的地方。我真是可以‘吹牛’说一句,我的朋友遍天下。”
“借这个新春的机会,我向我所有经历过的地方的朋友,包括国内的、海外的,还有特别是台湾的我教过多年书的所有的朋友们幸福美满,”叶嘉莹表示:“在现在这个灾疫流行的季节,我更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康平安,我把我真诚的祝愿传送给大家,祝大家新年快乐。”
公开资料显示,叶嘉莹,女,1924年7月生,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终身校董。
1978年暮春,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三个月。此后的二十余年,她的身影出现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免费教授中华古典诗词。2002年,叶嘉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2015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定居于南开园。
2019年8月18日,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叶嘉莹先生获聘南开大学终身校董。
87岁台湾老兵的游子乡愁和新春盼望
春节将至,对于定居厦门的85岁弟弟高秉涛,台湾87岁老兵高秉涵很是牵挂。他期盼疫情过后,早日来厦门与弟弟见面,牵手同回山东菏泽老家。
“老兵有个口头禅,就是活着已做游子,死后不做游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高秉涵日前表示,两岸都是一家人,尤其是老兵,思念家乡。
高秉涵提起,菏泽现在已经有了机场,他的弟弟定居在厦门,疫情过后、适合回家乡的时候,他要先去厦门看弟弟,然后从厦门坐飞机到菏泽。高秉涵也希望,能够早日从台北转机到自己的家乡。
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3岁随老乡前往台湾。1991年,时年56岁的高秉涵受老乡的临终嘱托,首次将台湾老兵骨灰带回家乡安葬。此后,高秉涵坚持20多年义务寻亲,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家乡,他也因此当选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据新华网早前报道,1992年,高秉涵抱着第一位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回家”。1995年,200多名当年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而来的人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因为赴台时年龄最小,在会里也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老兵们对高秉涵的嘱托就是:“你现在不能死,一定要等我们死了,把我们‘送回家’后才能死。”从那一回开始,抱老兵骨灰“回家”就成了高秉涵的使命。
高秉涵不仅送老兵骨灰回家,每年清明或中秋还陪在世的同乡一道返回大陆故乡。“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去。”高秉涵说,“我抱着那一坛又一坛的,不是老兵的遗骨,而是满满的乡愁。就让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把海峡填满吧,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遥远。”
2021年,新华社《国家相册》推出《归来哟,归来》微纪录片,高秉涵就是主人公之一。微纪录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因为多年前一位老人临终前的一句话,“里长,能不能帮我把骨灰送回家”,刘德文从此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坛,自费前往大陆各地,将一个个漂泊的魂灵送回生命的原点。
高秉涵和刘德文,一位是20世纪40年代末来台的“外省人”,一位是家族迁台已好几代的“本省人”。他们起初都是接受相熟者托付,而后陌生人慕名而来,他们都义无反顾接下使命。看到《归来哟,归来》,他们回复新华社记者的话竟也是同样的意思:希望疫情尽快过去,还有骨灰等着要送回大陆。
海峡潮声阵阵,历史巨流奔涌,骨肉亲情联结着两岸同胞,割不断、拆不散。高秉涵和刘德文还有一份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亲人离散的悲剧不要重演,后代子孙再不要受动荡飘零的人生苦楚。
相关新闻
- 2022-02-07只此团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2022-02-07只此团圆:从“拜年视频”到“新春家书”的五大关键词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