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静涛:从台湾革命同盟会历史看台湾光复与重建
25日上午,“共话民族抗战史 同圆中华复兴梦”纪念台湾光复76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研究员褚静涛在会上发言指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未能完全将台湾与大陆隔绝。一些台籍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大陆,拉近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台湾回归祖国的探索者、践行者。台籍志士在台湾光复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为发言内容摘编。
近代中国及周边地区一再遭到日本的侵略。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未能完全将台湾与大陆隔绝。一些台籍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大陆,有自行前往大陆求学、谋职,如李友邦、宋斐如;有父亲或是亲戚带着年幼的孩子前往大陆,如丘念台;或在日本留学,由大陆同学引荐前去,如林忠;或在大陆有故交,如连震东得其父连横的引路赴大陆。这些台籍青年以亲身经历,体认到投身祖国大陆抗战,是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等待台湾回归的现实路径。他们回到祖国大陆,拉近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台湾回归祖国的探索者、践行者。
谢南光,原名谢春木,1920年代投身于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参与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的组织。来到大陆,任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秘书长。1941年2月9日,台籍志士谢南光、宋斐如、李友邦等人在重庆,组建了台湾革命同盟会,是大陆台胞最大的抗日组织。中国共产党人支持台籍志士的抗日活动。谢南光、宋斐如、李友邦等人或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日斗争,或与中国共产党人保持联系,接受指导。
由于长期的隔绝,普通大陆民众对台湾了解不多。台湾革命同盟会于1942年4月5日,在重庆抗建堂举行光复台湾宣传大会,国民政府中的许多高层人士参加,阐述台湾与中国的隶属关系和收复台湾的意义,民众1000余人与会。社会各界人士对台湾复省运动或口头声援,或撰文加以宣扬。这个台湾沦陷的惨痛纪念日一变为台湾复兴日。
台籍志士谢南光、李友邦、宋斐如等人几番上书国民党中央,要求设立台湾省政府,提出收复台湾的具体操作方案。
《开罗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开始研议收复台湾的具体计划。1944年4月,台湾调查委员会成立,陈仪出任主任委员。在制定收复台湾的纲要草案中,台调会经常邀请在重庆的台籍志士,请他们发表意见,集思广益。5月,台湾调查委员会开始起草台湾接收计划纲要,就收复台湾后施行何种行政体制问题展开讨论。国民政府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分为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陈仪于7月21日下午,在中央设计局会议室举行座谈会,召集台籍志士黄朝琴、谢南光、李纯青、谢挣强、连震东等人参加,讨论复台计划。经过几次讨论,大家意见趋于一致。陈仪等人草拟了《台湾接管计划纲要》,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美国、中国、英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公告,即《波茨坦公告》(又称《波茨坦宣言》),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美军于8月6日,将第一颗原子弹投在广岛。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附署《波茨坦公告》。9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日本死伤惨重,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收复台湾进入实施阶段。10月25日,台湾光复,成为中国一行省,陈仪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国民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台籍志士在台湾光复与重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湾革命同盟会的三大领导人为谢南光、李友邦、宋斐如。谢南光因参加国民政府驻日代表团的工作,未返台任职。李友邦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区筹备处主任,宋斐如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副处长。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的谢东闵任高雄县长,刘启光任新竹县长,游弥坚任台北市长,李万居任台湾《新生报》社长。外交部系统的黄朝琴任台湾省议会议长。他们身居高位,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高级官员,进入核心班底。还有,军队系统的王民宁等代表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参加了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仪式,黄国书参加台湾军事接管工作。
这些爱国台籍青年很早离开家乡,投身抗日战争,盼望台湾归回祖国,要求建立台湾省政府,参与战后台湾接收与重建,努力在国民党大陆籍官僚和台湾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台湾光复初期的接收与重建阶段,维持社会秩序,逐渐改变法规,化解事务分歧,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中国台湾网10月26日北京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