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脱贫实践是针对西方反华谬论的消毒剂
2021年2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全面胜利。
在此之前的2019年底,中国西藏自治区已实现了全面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的减贫治理是全球减贫事业的光辉样本,西藏的脱贫攻坚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生动展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和支持西藏的减贫事业,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包括项目投资、转移支付、有关省市和央企对口支援等。近年来,西藏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等方式,实现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降为“0”。西藏脱贫实践表明,即使在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较弱地区,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消除绝对贫困依然是可能的。
中国特别是中国西藏的扶贫经验无疑对于丰富和发展人类的减贫举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政府在西藏的扶贫实践整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全社会广泛建立扶贫、脱贫的共识和愿景。中国政府始终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12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贫困地区的理念,2015年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和具体政策安排。通过上述工作部署,在西藏社会各个层面建立和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共识和内在动力。二是国家力量的积极引导。强有力的国家推动是西藏成功实现脱贫的关键因素。通过国家力量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得以充分整合成推进脱贫攻坚的合力,西藏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三是通过发展的方法消除贫困根源。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中国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西藏曾创下连续26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纪录,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背景下,GDP增速仍达到7.8%,居全国首位。长期快速的发展为西藏实现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注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中国政府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在西藏,注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强化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的“赋能”,使其能够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富裕。五是引导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持续帮扶。1994年中国政府确定对口支援西藏政策以来,先后有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18个省(市)和17家中央企业对西藏7地市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对口支援模式,西藏不但获得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发展要素,而且密切了与内地的全方位联系,有助于西藏在全国大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国际社会多有赞誉。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成功地使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这实际意味着,中国令世界总人口中10%的人脱贫,这是过去4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脱贫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脱贫实践对于全世界的减贫事业具有巨大的启示性。比如政治的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是取得减贫成就的重要因素,注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城乡融合协同发展,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比如采取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扬弃“大水漫灌”、一刀切的扶贫措施。通过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式扶贫,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道路,取得了巨大成效,为世界扶贫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具体到西藏的减贫事业,即使是对华不太友好的人士也大多承认西藏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一些秉持基本的客观中立立场的国外学者则基本认可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尤其是注重激发基层人民脱贫能力的做法。
在西藏的脱贫攻坚进程中,充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群众人力资本可以说是众多脱贫举措中的亮点。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后发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充分就业是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教育培训,尤其是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水平的有效手段。西藏在这方面也不例外。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就业人员中的技能人才比例,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以西藏技师学院、职业院校、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载体,以高校毕业生、农牧民转移就业劳动力(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以西藏七大产业和市场急需紧缺工种为方向,以就业补助资金、农牧民培训补贴资金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为保障,突出市场就业导向,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岗前培训,注重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这一切为西藏全面脱贫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理应被载入人类减贫事业的史册。然而一些国家的政界、学界、媒体人士对西藏的脱贫攻坚充满了偏见。这些人无视西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西藏各族人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将西藏的扶贫开发说成是“强迫劳动”,将西藏脱贫过程中的职业技能培训污蔑为“强制性”“军事化”培训,将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等同于“传统文化泯灭”。近年来一些所谓“智库”和“学者”通过发表歪曲性报告或在境外媒体上大放厥词,无视职业培训在西藏脱贫攻坚中发挥实实在在的积极作用这个大背景,却挖空心思在一些细节上进行“有罪推定”,认为西藏开展职业培训是为了“改造藏人思想”“消除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影响”,甚至用几张断章取义的照片“证明”西藏的职业培训是“军事化管理”,目的是“培养藏人的纪律和顺从”。这无疑是无比荒唐的指责。西藏不是一成不变的博物馆,也不是境外一些人心中充满异域情调的“香格里拉”,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背景下不断快速发展的复杂社会。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不但有过自己熟悉、喜欢的生活的需要,更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过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西藏更是中国境内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充分实现西藏的发展权利,满足西藏各族人民的发展需要仍是当前西藏的首要人权,判断西藏的治理政策是否有效、治理绩效是否良好的首要标准依然是能否真正促进西藏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如果仅仅因为本国早已完成现代化甚至进入后现代社会就无视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当权利,那无疑是短视和偏颇的。至于所谓“军事化的职业培训”更是不值一驳。根据笔者和同事在西藏的调研发现,西藏的职业培训充分尊重每一个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完全不存在所谓的“强迫”,更谈不上“军事化管理”。这种毫无事实基础的指责,只能暴露秉持这样观点的人的别有用心。
当前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国际社会中反全球化、质疑共同发展的声音,令国际合作变得更加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仅关乎减贫事业,更可以向世人表明,尊重本国实际、以人民为中心、各地区各民族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仍然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繁荣的可行之路。
肖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