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的新老乡:我跨海峡“乡”见,只为共同“兴”愿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1-12-09 16:11:49 | 来源: 新华社 |
海报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乡村,是台湾女孩曾芝颖在大陆最爱的景色。三年多来,在福建从事乡建乡创的她,有过太多次美丽的邂逅。
近来,她最高兴的是,自己担任秘书长的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推出了“海峡乡创奖”,“台湾在农业农村领域不乏专业人才,我希望带动他们来到大陆发展。”
中国大地上,丰收季在大江南北铺展开来。从田间地头,到山乡林野,各领域人才如同画手,合力绘就了缤纷的乡村图景。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大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台胞也正在成为乡野间的活跃力量,在与台湾血缘相亲、地缘相近的福建则更是如此。
家园
福州闽清梅城,水门古码头,一段旧城墙,照见问津故处。清朝时,每年会有士兵从此出发,驻守台湾。
那是2018年8月,这里还是一条破败的老街,曾芝颖却爱上了其中的历史。她发挥自己的文创才能,设计街区品牌、制作影像产品,助力老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地。
从那时起,这个生长在台北市区的女孩就与大陆乡村结了缘。迄今,她已为六七个乡村提供创意服务。
在福州闽清,台青曾芝颖(前排左三)与两岸工作伙伴在“梅城印记”乡建项目内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在福建,从环境建设到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的各领域都活跃着台胞力量:95支台湾建筑文创团队、300多名人才,为228个村庄提供陪护式服务;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超2800个,合同利用台资超42亿美元……
乡村因何要振兴?投身其中的台胞给出多种答案。
乡村宜居宜业,才留得住人。台籍教师马彦彬和妻子林佳垔近年来为福州永泰多个村庄改善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他们说,村子环境好了、配套设施加强了,年轻人就不用离乡谋生计,可以返乡创造好生活。
在平潭岛北港村,村民和游客在台青杨秉皓和伙伴开办的文创民宿中举办活动。(受访者供图)
乡村山明水秀,才看得到景。三明泰宁的际溪村地处丹霞地带,景色奇绝,但曾是省定贫困村。自称“福建农民”的台湾建筑师张欣颐帮助村子设计景点路线,打造出“耕读李家”文旅项目。疫情前的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
乡村和谐兴旺,才品得出情。乡村,是自在生活、浓浓人情的象征。追求于此,台青杨秉皓和伙伴来到平潭岛北港村,开了家文创民宿。他们每月举办义工市集,邀请村民和游客参加,在志愿服务中分享生活感悟。几期下来,甚至会有市民慕名驱车前来。
乡村文脉延续,才记得住根。在厦门海沧,对于“开台王”颜思齐故里青礁村,台湾规划师李佩珍的策划之一,就是打造展现村史的开台文化公园。公园建成后,她和团队将村里的孩子培训成小小讲解员,让年轻的生命传承古老的家乡文化。
在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中,台湾农业专家曾明宝(左)与同事察看两岸种苗的嫁接与培养情况。(受访者供图)
原乡
乡村的根,牵起的是海峡两岸。一种文脉,两处乡愁。
因此,汇聚两岸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更是一种必然。
台湾农技专家曾明宝形象地实践着这一点。他所在的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里,流水线上,工人们拿起两株西红柿苗,一株掐头,一株去尾,将大陆品种的根和台湾品种的苗嫁接到一起。
“这样的种苗既能适应大陆的气候土壤,又融入了台湾品种清甜好吃的特点。”参与引进的曾明宝介绍,“苗本身就是两岸的融合。”
在漳州长泰后坊村,登陆台农三代曾冠颖在自家茶园中察看台湾茶种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曾冠颖,这位“85后”台农三代,家族在漳州长泰有一片经营了约20年的茶园。600亩山地上,种的是金萱、软脚乌龙等台湾茶种。
“台湾茶最早都是源于福建,我们只是把延展开的茶种再带回来。”他说,“正如我们家族一样。”
25年前,曾家选择投资地点时,父亲曾允杰坚定要求回到祖籍地漳州。“农业是需要长期经营的事业,”曾允杰说,“在血缘相亲的地方更有安全感。”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晗林发现,在泉州等台胞主要祖籍地,一些台湾乡建人才在大陆乡村找到了许多风俗的根源,加深了对于乡村的认知,还激发出新的思考,带回台湾。“这就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交流。”李晗林说,“‘根’也正是大陆乡村对于台湾人才的吸引力所在。”
回溯历史,在农业农村领域,闽台融合发展早已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台商在农业领域试探性投资;1981年第一家注册的台资农业企业在漳州落户;1997年福州、漳州在全国率先获准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并于2005年扩大到全省……
“台农来得够久、扎得够深。”福建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苏美祥介绍,福建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应发挥好台农“以台引台”的作用。
在福州永泰,台籍教师马彦彬(右四)与村中工作人员商讨美丽乡村建设事宜。(受访者供图)
愿景
扎根深久的台农,在大陆土地种下的,不只是种子。
在厦门海沧青礁村,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和团队针对村里的孩子们,打造出传承古老家乡文化的“培根计划”。(受访者供图)
在福州闽侯,山间高地中,有一片800亩的朝阳休闲农场。这是台商马基庄十余年经营的成果。在这里,他从台湾带来的除了种苗,还有休闲农业的理念。玲珑的木屋、繁茂的林木……游人来此可与自然亲密接触。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就开始进行乡村的活化与建设。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周琼说,台湾在精致农业、农业文创等领域仍有很多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
在泉州丰泽区,登陆30年的台湾农业专家周骏声在他打造的武陵生态休闲农场中。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另一方面,登陆30年的台湾农业专家周骏声认为,大陆地大物博,各地环境差别很大,近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很快,也形成了不少值得台湾借鉴的经验。
今年3月,“农林22条措施”出台,鼓励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福建、四川、浙江等多地已出台相关落实举措。
和许多台胞一样,曾冠颖对此感到振奋。他一直想在自家茶园中开办文旅项目,今年来的诸多政策利好为他“扫除了障碍”。这几个月,他跟大陆创业伙伴热火朝天地策划着,有时甚至能聊到深夜。
在位于丹霞地貌的三明泰宁际溪村,台湾建筑师张欣颐(左二)向游客介绍“耕读李家”项目。(受访者供图)
专家指出,未来,进一步推动台胞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应从“融”上着力:“接地气”的农业农村工作,需要两岸青年共同组队,解决台胞“水土不服”的问题、促进工作更好展开,并在长期合作中促进融合发展。
曾芝颖深以为然。她在好几个项目中,都邀请了大陆伙伴参与。在她看来,乡建讲求因地制宜,如何做好“一村一规划”,往往需要大陆青年的聪明才智。
振兴的田园梦,更是融合的发展梦。向往的生活,要靠我们携手打拼。新华社福州12月9日电(记者褚萌萌、郭圻)
相关新闻
- 2021-11-25就业创业,台青演绎成渝“双城故事”
- 2021-12-01见证祖国江河大川 探秘海上丝路文化——第八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在阳江闭营
- 2021-11-09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助力来厦台青创业梦
- 2021-11-01周庭盈:影像于我,超越创作本身, 更在于联结两岸间的你我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