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两岸融合振兴乡村的范本——厦门海沧区芦塘社见闻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1-06-09 11:29:58 | 来源: 新华社 |
800米长的“我想静径”在浓密的龙眼树下蜿蜒穿行,沿途映入眼帘的是绿色水塘、大棚蔬菜、香蕉树、芭乐园;芦塘书院修旧如旧,仿佛诉说着薪火相传的耕读文化;乡村民居大都呈现飞檐翘角、红砖古厝的闽南风格,经过修整韵味更加浓厚;“爱心乡村大舞台”下,村民悠闲地品着工夫茶……
在厦门市海沧区芦塘社,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而其中活跃着多名台湾青年的身影。
2019年成立的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坐落在芦塘社一间普通民居里,基金会旨在搭建两岸城乡发展工作交流平台,推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领域的两岸融合发展。近年来,基金会秘书长、台湾青年李佩珍率领一批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员,活跃在海沧区乡村振兴第一线。
“我们社区营造的理念就是‘先造人、后造物’,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李佩珍说。通俗易懂的口号就是“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走出小家,贡献大家”等,旨在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调动他们参与村里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此理念感召下,村民林亚花自愿捐出自己名下的两千平方米杂地,用于村里的耕读文化广场建设。当村里要修建“我想静径”步行道时,36户村民自愿让出了沿途的一些边角地。
乡土历史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芦塘社的陈氏宗祠是全村的一个文化地标。李佩珍团队把它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在街道和村里支持下稳妥修缮提升,打造成新时代的芦塘书院,成为全村老少咸宜的好去处。儿童课堂、妇女培训、老人书画展等各类文化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它唤醒了村民们对家乡绵延近千年耕读文化的记忆,激发了乡亲们的爱乡情怀和自豪感。
李佩珍认为,农村妇女是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力量,要把她们激发起来,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员刁威淇说,基金会团队与海沧区旗袍文化促进会合作,开展了“姐姐妹妹赞(站)起来”活动,“赞”与“站”谐音,即鼓励她们挺起胸膛站起来,找回自信,活出生命的精彩。
社区营造员陈家葳在台湾做过专业模特,她领着二三十名芦塘社妇女进行形体、站姿训练。夜深了,有的妇女还在单独训练,十分用功。一些妇女吃惊地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大的潜力,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走上舞台表演。之后,她们成立了走秀队、小鼓队,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生活的一支生力军。
30岁的余芳是2个孩子的妈妈,在李佩珍团队重点培育下,近年来她发生了蜕变,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变身为远近闻名的乡村网红——“芦塘小芳”。她的“大头照”和“芦塘小芳欢迎您”几个大字一起挂在村口,成为芦塘社的形象代言人。心灵手巧的她还练就了一套手工制作文创作品的手艺,并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作品。
台湾青年在芦塘社的工作获得了村民的认可与支持。海沧街道党政办副主任蔡金镕表示,海沧为台青提供了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让他们从专业角度协助本地开展乡村振兴和社区建设工作,让“海沧所需、台青所长”密切互补。村民颜惠泳说,感觉台青们就像自己小孩一样,所以经常喊他们一起过来吃饭。
“我们住在村里,与村民是邻居,彼此拥有信任和亲人般的互动。村民经常拿粽子、汤圆、饼干、水果等给我们分享。”李佩珍说。
刁威淇告诉记者,海沧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台湾青年能够投身大陆乡村振兴,一起享受发展机遇,弥足珍贵。“在海沧工作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超出自身想象的自己,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一步一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据介绍,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今年将继续在海沧区选取5个村社,包括洪塘村赤土社、一农社区下陈社等,向每个村社派出2名来自台湾的社区营造员,实施“五福临门”社区营造计划。
自2014年以来,已有数十名台湾青年分批来到海沧,担任社区规划师和营造员。而目前,福建省有1.4万多个村庄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省出台措施积极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为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施展才华、创造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新华社厦门6月8日电(记者苏杰)
相关新闻
- 2021-05-26乡村振兴开新局 产业发展成绩亮眼!
- 2021-06-08江苏常熟举办“浓浓粽香情 两岸一家亲”台胞台属端午联谊活动
- 2021-06-08南孔圣地 筑梦同行——“台青看衢州”以融合促成长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