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牵系闽宁的脱贫梦,贯通东西的中国结
编辑: 张旭 | 时间: 2021-01-29 09:41:43 | 来源: 光明日报 |
编者按
1月27日,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23集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该剧自1月12日于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平台进行首轮播出以来,收获了不俗播出成绩,口碑不断发酵上扬,成为一部破圈层的主旋律作品。
图为电视剧《山海情》海报、剧照 资料图片
图为电视剧《山海情》海报、剧照 资料图片
图为电视剧《山海情》海报、剧照 资料图片
座谈会上,主创代表讲述了各自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感悟;业界专家围绕该剧的创作背景、主题立意、艺术表达、制作品质、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光明日报现摘发部分与会代表发言,以飨读者。
深入现实生活 讴歌伟大实践
作者:聂辰席(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山海情》的创作过程,是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创作的一次创新实践。我们要再接再厉,借鉴发扬《山海情》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全力抓好建党100周年以及未来五年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努力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国家、无愧于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第一,把握时代脉搏,构筑精神家园。《山海情》之所以获得最广泛的共鸣,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下功夫做到了生活提炼、精神提纯,既能脚下有泥,还能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处处彰显博大的家国情怀,蕴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希望创作者们都能从中得到启迪,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举思想旗帜,立精神支柱,树立起抒写新时代史诗的雄心壮志,努力创作出体现历史高度、彰显时代价值的精品佳作。
第二,坚持扎根生活,讲好百姓故事。《山海情》用真心呼唤真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脱贫攻坚道路上人民的主体地位,靠着真挚、朴实的情怀打动了观众。希望创作者们都能走入生活、贴近人民,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深刻提炼生活,着力塑造好人民群众的丰满形象,表现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用优秀的作品聚焦时代洪流中的平凡人,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向伟大的人民致敬。
第三,遵循创作规律,提高作品质量。《山海情》虽然创作时间紧迫,但是剧组没有选择在影视基地一拍到底,扫几个空镜一用到底,而是踏踏实实地选择了实景、实地拍摄,用精彩的画面构图还原祖国壮美辽阔的大好河山,用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记录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步履烙印,让人物、故事、环境水乳交融,使观众身临其境、深感震撼。希望创作都能像《山海情》这样,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注重全流程质量管理,发扬工匠精神,每一个环节都把好关,每一项工作都认真扎实、精益求精,努力打磨出具有超越性、突破性的精品力作。
第四,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国表达。《山海情》对中国解决贫困的道路和方式充满了表达自信,做到了大巧不工、大象无形。剧中勤劳的中国人民、热忱质朴的党员干部、跨越山海的心血交融,是典型的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剧中对乡土中国、人情伦理的着墨,对中国式亲情关系的点染,对体现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女性角色的塑造,对知识分子报国为民精神的阐释,唤起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记忆。这种饱含着诗意、美感,以及东方哲学意蕴的故事表达,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魅力。希望电视剧创作都能始终坚持不忘本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读懂中国,同时让中国电视剧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尊重艺术规律 壮大主流声音
作者: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山海情》的成功昭示了我们党领导文艺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编、导、演、摄、录、美、音人才的优化组合的成功之道。《山海情》实现了扶贫题材乃至新农村建设题材的新呈现。它有独到的艺术眼光,深入的内容开掘,不仅表现了“扶贫先扶志”的精神,也呈现了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以及两省联合扶贫等内容。这部剧虽然只有23集的体量,却以不大的篇幅写出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兼具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
最近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现实主义创作风潮。从《装台》《大江大河2》到《山海情》,它们反复验证了一条真理,即现实主义创作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创作精神。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描写现实生活,越浓郁越好。这就要求创作者尊重艺术规律,从现实出发,不渲染苦难,不回避艰难险阻,也不美饰生活,而是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山海情》很好地执行了这条创作理念,为相关影视创作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任何一部作品,哪怕是再优秀的作品播出之后,网上总会有些不同的声音。文艺评论的作用就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所以,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壮大主流声音,科学、正确、全面地引导艺术评论。主流评论的声音一定要强,压住那些杂音,为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真实再现脱贫攻坚的艰难曲折
作者: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山海情》的开头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幅橙黄色的西北风俗画。全剧整体构图以黄色为基调,既贴近西北戈壁沙漠的地理景观,又能唤起类似印象派绘画般的艺术体验。作品所选用的音乐以激昂奋进为主旋律,配以陕西方言,再加上老中青几代演员的出色表演,这些元素的调配共同渲染出一种为创建美丽家园而艰苦奋斗的情感氛围。
正是依托这种氛围,一个个仿佛从这片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好故事被讲述出来。观众仿佛被带回到20世纪90年代,目睹了村民们如何从“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困山区涌泉村搬迁到戈壁滩吊庄,上演了一出出悲喜交加的人生戏剧。先是居民们不愿搬迁,也有已经答应搬迁的发现戈壁滩几乎同样难以生存后反悔逃回。走还是不走,居民们一再遭遇生存问题的困扰。吊庄移民后,靠什么维持日常生计以及用水用电等生活设施问题,又时时困扰着居民们。种蘑菇、卖蘑菇、阻拦弃学打工潮、整体搬迁动员会等故事就这样冒出来了。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实在而又感人的故事,易地整体搬迁的艰难曲折性被真实再现出来。特别是其中村民们真实的生活情状、微妙的情感波澜被叙述得带有悬念,富有情味,对观众具有吸引力。
集中体现脱贫攻坚的制度优势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电视剧《山海情》用开阔的艺术视野开掘出题材的深刻内涵。闽宁镇的故事既厚重宏大,又真实具体,既有心酸的贫困史,又有富足的现实成果,几乎可以涵盖中国式扶贫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消灭贫困过程中的制度优势,给创作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这个故事还具备为人类消灭贫困而提供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意义,它从一家一户起步,到村镇、省市,直至中央,写出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部署、实施方法和赫赫战果。
观众评价这部剧用得最多的词是“真实”和“土味”。观众之所以感觉真实,首先是作品不回避因贫困造成的现实残酷:因一头驴就卖了女儿,一家三口只有一条裤子。这些情节,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真实还体现在年代和生活环境的还原,如地窝子、土坯房、漫天黄沙,还有服装、道具等细节,以及用纪年式结构来呈现故事走向的手法。土味肯定的是作品对乡土文化的呈现。涌泉村马家和李家两个姓氏的渊源,村民间待人接物的方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真实的中国故事和淳朴的文化风格,赋予了作品强大的情感力量。
到人民中间汲取创作力量
作者:侯鸿亮(电视剧《山海情》制片人)
《山海情》已结束了首轮播出,我们却意犹未尽。主要是观众的反应让我们觉得山海情未了。
由于命题的时代高度和紧张的制作周期,以及我们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找到恰当的表达和切入方式,心里一直很忐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去问脚下的土地,到人民中间去寻找力量。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方法是有效的。观众们看到这部剧后,就跟创作者们产生了共情共鸣。他们仿佛变成了涌泉村的“精神村民”,去体验剧中人“像从土里拔出来”的真实感,共同经历人物的生活,跟着村民们操心金滩村的通电、通水问题,操心双孢菇的销路,操心孩子们的辍学问题,挖掘原型人物,探寻闽宁镇的真实历史。因为这部剧,观众们感受到了土地的厚重、奋斗的力量、生命的蓬勃。这部剧也打破了家庭观剧口味原有的代际差异,追剧的观众中既有传统的中老年观剧人群,也有很多年轻人。
我们做剧过程中,一直在题材上进行着多元化探索。特别庆幸有《山海情》《大江大河》这样的作品,帮我们坚守住现实主义的方向,始终能扎根土地,扎根人民。这样的创作经历让我们这群影视工作者站在土地上,站在人民中间,再次获得了精神洗礼,拥有了更充沛的创作力量。
对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深刻领悟
作者:赵彤(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回望扶贫题材创作历程,诸多作品讲述的都是一地一村的帮扶故事,剧情空间和角色谱系都是本地化的。而《山海情》创新性地引入并开掘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思路,将福建省对口协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故事呈现出来,通过剧情中从“闽宁村”到“闽宁镇”的建设轨迹,第一次将兄弟省区携手扶贫的图景呈现出来。从省区的层面领悟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内涵,从超越一地的国家视域中领略共同富裕的蓝图,从东西对口协作扶贫的做法来彰显全国一盘棋的设计,使这部剧蕴含着历史纵深感和国家观照的大格局。
从陈金山误打误撞式地报了到,到郭闽航目标精准地走进戈壁小学的校园,其间一干福建人形象和一串闽普口音,不仅让剧情灵动起来,也让意味深厚起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是本剧剧名的由来。志合于闽宁两地对口协作的扶贫开发事业,合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剧中,福建形象是间断出现、递进式联结的,整体处于配角线上。但在戏剧板块的设计中,福建形象常以“反客为主”的方式,演绎出己任在肩的精彩。
一部《山海情》写出了贯通东西的中国梦,系紧连带闽宁的中国结,与风云并驱,与时代同行。
写出奋斗者的心灵史
作者:王三毛(电视剧《山海情》编剧)
我是西北人,我们村离闽宁镇虽说有好几百公里,但西北人的生活习惯、早期的贫困落后、性格特点都差不多。我们村也有马喊水、李水花那样的人。所以我在闽宁镇和西海固采访的时候,对那些采访对象都不陌生。
但恰恰觉得创作很顺利的时候,难度上来了。大纲阶段,数易其稿,都没有得到认可。我们一度认输,甚至想放弃。后来经过不断反思,才慢慢明白:一是压力大,太想写好,反而找不到方向;二是调子定高了,想写出吊庄移民的变迁史,却显得空洞乏力,人物扁平,不接地气。所以我们再次出发,在和导演沟通剧本时大胆提出,这回我们不写变迁史,而是用文学的表达,拍出这一百多万吊庄移民的心灵史,给时代一个交代,给后人一个记录。幸运的是,导演也赞同我的想法。
所谓文学的力量,我的理解是情感永远比思想更深刻,更能打动人心。《山海情》能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是因为创作者敢于诚实地面对这段历史,不回避人性,不辜负人心,不粉饰生活,用我们一颗赤诚的心和对这片土地的爱,完成这部作品。
我的角色眼里有光、心里有梦
作者:黄轩(电视剧《山海情》主演)
作为西北籍演员,在大西北拍戏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而这次拍摄的地点就是在宁夏。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沙尘暴说来就来,每天都吃一嘴沙子,体验特别真实。这种真实让我们更自然地融入角色,并与角色产生共情。
这次拍摄让我认识了许多来自闽宁镇的扶贫干部,听他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脱贫攻坚、闽宁合作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我对马得福的认识愈发清晰。马得福就是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缩影,他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都是扶贫干部最美的印证。当他第一次听到“塞上江南”这个词的时候,一种“信念感”已经油然而生,也正是在这种信念感的驱动下,纵使困难一个接一个,他也从不说放弃;他始终心系涌泉村的父老乡亲;他锲而不舍,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带领着村民们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将昔日的“干沙滩”建设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这是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人物。
作为文艺工作者,有机会参与到脱贫攻坚题材剧的创作之中,让更多观众看到和了解扶贫事业的伟大,是我的荣幸,也是作为演员的一种社会责任。未来,我希望可以演绎更多优秀作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品的一字箴言:“实”
作者:孔笙(电视剧《山海情》导演)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部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这个“实”是真实的“实”、现实的“实”,也是踏实的“实”。
我们用了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原型,搭建了真实的场景,使用了真实的方言,演员也投入了真实的情感和表演,让这部剧有了根,有了魂,成就了最朴实动人的表达。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取自于人民,我们将扶贫工作中的闪光点汇聚在一起,通过艺术加工,集中到几个角色的身上,以小见大,通过金滩村的发展来表现移民们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过程。我们不回避人性的弱点和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展示扶贫工作的艰难不易,也希望让大家看到那些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和吃苦耐劳的普通老百姓。正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的扶贫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踏实是指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条件很艰苦,但是所有演员和服化道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甘之如饴,认真踏实地工作。我们希望能再现这段历史,让观众们看到劳动人民的伟大。
万千扶贫工作者的缩影
作者:林占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1997年,我带领菌草技术团队在宁夏,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一切围绕当地贫困农民的需求。宁夏昼夜温差大,我们就设计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来栽培食用菌,驻村工作,住在菇棚,既管技术,又管销售。这些细节在这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真实还原。电视剧中的人物凌一农教授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大家真情奉献、接续奋斗,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闽宁模式”。剧中闽宁镇从寸草不生的“干沙滩”到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沧桑巨变,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实写照。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好的文艺作品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电视剧《山海情》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文艺作品要实现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者做到了。当年与我一起参加扶贫工作的队员和他们的家人,都在追这部电视剧。他们对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