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捣教育“新南向” 台当局收获“一地鸡毛”

近年来,台湾岛内陆续传出东南亚学生充当廉价学徒工、中介买卖学生等新闻。典型的如位于新北市的醒吾科技大学30名印尼学生到隐形眼镜包装工厂打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控诉起来可用“血泪斑斑”形容。还有马来西亚女生怀抱留学梦赴台读大学,结果却被歹徒掳走杀害,震撼岛内外。

 

乱象的根源在民进党当局推出的教育“新南向政策”。这些年岛内高校不断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扩大招生,力图填补大陆招生的缺额,但中间漏洞百出,有人总结概括为:大学拿补助款,中介抽人头费,台“教育部”拼绩效,作为主体的境外生却成为“新南向”的牺牲品。

 

荒腔走板

 

教育“新南向”是蔡英文当局所谓“新南向政策”的重要一环。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为了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在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基础上推出“新南向政策”,为此设立“新南向办公室”这个专门机构,同时要求台行政机构负责政策协调及推动执行。

 

按照台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2019至2020学年有5.8万名“新南向”地区学生赴台念书。看似成绩不错,但教育“新南向政策”却陆续遭到各种打脸,被质疑挂羊头卖狗肉,已沦为非法中介业者操作的一门“生意”。除了打黑工和人身安全问题,中间依旧骗很大。

 

有越南高中毕业生通过中介赴台,在某科技大学电子系产学班就读。为此她交了1500美元手续费,并自备1500美元生活费,合计约9万多元新台币。但就读一年后,她发现学校安排的实习与所学不符,竟然要当搬运工,与当初想象有很大落差。

 

在沈阳台青会副执行长罗鼎钧看来,用“新南向”将学生骗来,加上中介代办,背后是否有“高人”指点迷津和利益输送,都值得好好深挖。毕竟,政策操作不透明早已引发外界疑虑。以“新南向办公室”为例,它直接对蔡英文报告负责,不必接受任何机关的监督。

 

教育“新南向”效果如何,作为主要生源地的印尼和越南最有发言权。越南女生不愿做搬运工,最后无奈辍学回家。而印尼有关部门已经明确发文表示,“不建议”学生赴台就读。台湾私校工会理事长尤荣辉说,这其实就是“禁止”的委婉说法。政策“踢到铁板”,谁之责?

 

缘木求鱼

 

岛内高校也是有苦难言。

 

台湾预估2020年新生儿仅为16.4万人,创史上新低,年度人口负增长成定局。而岛内有12所大专院校注册率未达六成,濒临“淹水线”,校数之多,创近几年来最高。因为少子化和老龄化严重,入学儿童年年减少,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过剩,他们的薪资与台湾其他军公教人员一样,长年停滞不增。

 

前些年为解决高校招生“吃不饱”,台曾欢迎大陆学生赴台就读。陆生的到来增添了人气,也给部分学校增加了财务收入,维持了办学资金。如今民进党当局在台上小动作不断,种种“台独”作祟导致两岸关系趋冷,陆生赴台人数持续下滑也就在所难免。

 

招生不足甚至面临倒闭的窘境,让岛内高校不得不瞅向“新南向政策”的“大饼”。但饼好看却不实际,很难一口吃下去。有“侨生建教专班”花钱找海外中介招生,帮忙寻觅东南亚学生入境就读。更有中介业者直接到台高校,要求进行赴东南亚代办招生培训。种种猫腻和乱象由此而生,也就见怪不怪了。

 

说到底,想依靠东南亚生源填补陆生的空白,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处处碰壁

 

实践大学前校长陈振贵认为,如要纾解高校招生困境,还是得守住大陆这个最大的境外生招生市场。两岸同根同源,没有语言障碍。陆生人数众多,非东南亚可比。可民进党当局却不这么想。在陆生纳入健保问题上反复算计,丝毫不见诚意。就拿近期来说,持续将防疫当“反中”操作,陆生返台就读行程历经千辛万苦。

 

如今陆生与家长难免对台湾社会心生恐惧,将赴台求学视为畏途。可在“抗中”“反中”道路上一路狂奔的民进党,根本听不进去逆耳忠言。要不怎么会对“新南向政策”心心念念,甚至处处碰壁也不愿意回头呢?

 

被民进党当局视为“新南向政策”重中之重的台商和台企,已经在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接连被坑;“新南向”力拼观光,推出“百万东南亚游客游台湾”的优惠方案,应者寥寥,业者更直言短期内无法弥补失去的大陆客团。回首当初,民进党当局可是胃口很大,信心满满声称,“新南向政策”将与18个目标国创造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建立“经济共同体意识”云云。如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都签署了,台湾地区想入无门,“新南向”更是难逃被持续边缘化的宿命。

 

台当局“新南向政策”在教育方面,无非又是一个再失败不过的例子。如果一定要硬拗,说“新南向”有所收获,那应该是收获了个寂寞吧。在罗鼎钧看来,这无疑是台湾继诈骗犯输出形成产业链后,另一个让别人瞧不起的事情。本报记者 任成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