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编辑:王瑞颖|2020-06-04 11:19:56|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生态环境部2日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215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海外来客”如何“偷渡入境”?

 

由于缺乏自然控制机制,外来物种入侵后不断繁殖、扩散,严重威胁森林、草原、农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危害。一些入侵物种甚至能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这些“海外来客”都是通过哪些途径入侵国内的?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 自然入侵

 

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自然迁移,造成生物危害。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薇甘菊,被称为“疯狂”植物杀手,可匍匐变身“地毯”,也可顺藤蔓形成覆盖,给其他植物和生态造成危害。

 

如紫茎泽兰,薇甘菊等都是靠自然因素传入中国。

 

2 人为引进

 

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间引进。

 

有意引进:出于观赏、药用、饲料等目的引种,出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等目的引种。

 

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如福寿螺、水葫芦等。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福建村民“引进”福寿螺。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日前,广州海关在进境邮递渠道连续截获活体甲虫。

 

无意间引进:这种引进虽是人为的,但其主观上并无引进意图,而是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客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由进口设备的木制包装箱带进来的。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松材线虫是我国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通过媒介昆虫传播于松树体内,从而引发松树病害。

 

此外,入境旅客带的水果、肉类、甚至鞋底,也会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身边的外来物种有哪些?

 

我们身边常见的外来物种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带你看看这些“海外来客”们的档案: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不仅仅是动物,有害植物的入侵也需要提高警惕。相比于动物,外来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互花米草是一种源产自美洲的植物,1979年被引入我国,被用于抵御台风,保滩护岸。然而,引种的互花米草在各地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威胁当地海岸生态系统,影响湿地滩涂养殖,阻塞船道。如今,互花米草已被列入全球最具威胁性的100种外来生物名录。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这种美丽的小花叫做黄花刺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20世纪80年代,黄花刺茄在辽宁被首次发现,随后在北方地区相继出现,尤其是内蒙古地区。黄花刺茄身上的刺能产生对人和牲畜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显著麻醉作用的神经毒素茄碱。牲畜很容易因为误食黄花刺茄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颇多

 

这些常见的外来物种,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威胁。

 

近年来因误食不知名动植物导致休克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上文中提到的福寿螺就频频登上媒体版面。

 

1 危害人类生命安全

 

案例一:

 

随着天气转暖,南方地区的水域又出现了福寿螺的身影,它们随处产卵,整齐排列,远看像一朵朵粉色的花。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近日,游客拍摄到福寿螺的卵。

 

有些“吃货”网友就会问了,福寿螺是田螺吗?能吃吗?

 

答案是,不能!

 

生吃或食用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症状有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无良商家烹饪的福寿螺。

 

早在2006年,“蜀国演义福寿螺中毒事件”就备受关注。医院报告的“因在北京蜀国演义就餐食用福寿螺后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就高达160例。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蜀国演义酒楼因酿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处以41万余元的行政处罚。 

 

那么该如何辨别普通的可食用田螺与福寿螺呢?这里有个小技巧:

 

田螺尾部尖尖,福寿螺尾部扁扁;

 

田螺开口较小,福寿螺开口较大。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田螺(左)与福寿螺(右)

 

案例二:

 

日前,福州一市民在铜盘路附近,看见一只“巨型蜗牛”。经专家鉴定,这就是“非洲大蜗牛”。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福州市民在路边发现的“非洲大蜗牛”。

 

它危害性很大,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此外,它们爬行过的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残留病原,从而侵入人体。

 

案例三:

 

上文所提到的雀鳝是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本身有微毒,但雀鳝卵更是有剧毒,不能食用。如果烹食排卵期的雀鳝,中毒的潜在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日前,鲍先生在山东周村梅家河段钓到一只奇怪的扁嘴鱼,实为雀鳝。

 

2 危害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有215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数字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危险?

 

一是削弱生态系统,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单一化或退化,破坏生态平衡。

 

二是污染生态环境,致使牲畜死亡,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康。

 

三是使食物网络结构崩溃,导致当地物种退化、多样性锐减甚至灭绝。

 

外来物种“入侵”餐桌

 

对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很多“吃货”网友表示“吃”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有些外来物种早已成为我们桌上的美味佳肴了。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牛蛙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在我国被大范围推广养殖。在牛蛙中加入泡椒、花椒等就做出石锅牛蛙、麻辣牛蛙等美味佳肴。

 

笋壳鱼最早由泰国进口至国内,肉质细嫩、刺少,味道鲜美。现己成为国内进口的主要淡水鱼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也有售卖。“油浸笋壳鱼”更是广东、港澳地区的一道名菜。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肉味鲜浓,口感嫩滑、无腥味、无小骨刺。虹鳟鱼与三文鱼十分“相似”,有商家“真假混卖”。其实虹鳟到底能不能算三文鱼,对消费者来说,其实质也就在于虹鳟是否能够生吃。

 

生态环境部更新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起来涨点知识

 

最受吃货欢迎的外来物种,还得是小龙虾。不过日常用于烹饪的都是人工养殖的小龙虾,真正有危害的是野生小龙虾。

 

野生小龙虾可通过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同时其掘洞习性对水利工程有破坏作用,严重的可能引发决堤洪涝等险情。

 

曾参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对滇池流域小龙虾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全面调查项目的杜丽娜说:“小龙虾治理没有特效办法,只能通过截断、围挡等手段控制其生存范围。而大量人工捕捞反而会扩大其种群生存空间,从而刺激小龙虾加速繁殖。”

 

所以,靠吃真的能解决小龙虾的入侵危机吗?答案很明显是——不能!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廖万金教授坦言,如果“吃货”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用担心物种入侵的危害了。

 

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环保、卫生、动植物检疫、海洋、草原、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此外,普通公众防范生物入侵的意识也需要与时俱进。

 

所以,别再迷信入侵物种可以靠“吃货”解决了。学习相关知识、配合职能部门工作。多管齐下、全方位“围堵”,才能让这些外来物种插翅难飞。

标签: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