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窑火匠心”两岸情

来自台湾高雄的李诗维,以“窑火匠心”为题,和大家分享她对福建德化现代柴烧陶瓷技艺的认识。她期待德化好好利用传统优秀陶瓷文化,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柴烧工艺文化之路。

 

李诗维是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上说这番话的。她的头衔是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这是她10月刚获得的新身份。

 

李诗维把自己对柴烧陶瓷的痴迷形容为“对火的着迷”。10年前她在高雄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曾跟随老师走访台湾多个陶瓷大师工作室。她看到匠人守在高温窑炉旁辛劳工作,有时会因烟囱倒灌风而被一把火烧掉眉毛和头发。“明明那么辛劳,他们却甘之如饴,这种执着打动了我。”她说。

 

在台湾陶瓷重镇莺歌,李诗维亲手完成了装窑、封窑、烧窑和出窑的全过程。2015年,她辞去在台湾的工作,来到北京,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工艺美术博士学位。她说,“我对中国传统陶瓷非常向往,我的人生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来到大陆。”

 

如今,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任教,39岁的李诗维对当地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注意到,近年来在“复兴传统工艺文化”的理念衍生下,德化大力推广和扶持柴烧陶瓷工艺,石鼓、仙境两个村出现不少柴烧工作室,并借此形成了快速成长的柴烧陶瓷产业链。“这种传统应该保留下来,因为这是德化长期积累形成的地域陶瓷文化。”

 

目前,李诗维正在德化寻找合适地点建立个人柴烧工作室。她说,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想留在大陆追寻自己的艺术理想。“我想去的地方太多,广西、云南……所有有窑的地方我都想去。”

 

比李诗维小一岁的德化陶瓷艺术家李璋高,是此次双年展陶瓷雕塑类作品金奖获得者。去年初,他曾到台湾走访交流。在莺歌,他看到匠人们沉下心来,对作品精心雕琢,“即使一个小茶杯,也像做艺术品一样对待”。

 

作为从事陶瓷行业近20年的青年艺术家,李璋高看到台湾陶瓷艺术的优势,那就是对传统文化、国际视野和美学追求的坚持。他从台湾陶瓷匠人的“匠心”中获得启迪。在个人工作室里,他要求学生“坐得住”,不仅要学习手头技艺,还要锤炼美学修养。

 

另一方面,李璋高为德化陶瓷业的优势感到骄傲。“无论主题、构思还是雕塑手法,我们德化陶瓷艺术家在不断创新。另外,从材质、技术到人员,德化陶瓷产业化做得很好。”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认为,“德化完备的陶瓷产业链和台湾前沿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机结合,创造出新机遇。”

 

郑炯鑫介绍,2008年和2012年德化陶瓷博物馆曾两次携带展品赴台举办展览,德化白瓷展品深受台湾民众喜爱。平时德化举办一些陶瓷活动,也经常能看到台湾陶艺人士身影。“两岸陶瓷业界交流频繁,产业合作空间广阔。”他说。新华社福州12月18日电(记者许雪毅 刘英伦)

标签: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