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在厦门乡村“筑梦” 演绎“乡愁”故事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0-12-07 10:18:21 | 来源: 新华社 |
来自台湾的李佩珍,已在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驻村”了7个年头。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帮助院前社逐渐成为美丽乡村的同时,她也和村民一起,守护着乡愁。
李佩珍是一名规划师,在台湾已有10多年参与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的经验。2014年,她随团队来到青礁村院前社,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院前社是青礁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村民常年以种菜为业。李佩珍依然记得第一次到这里时的印象:大雨倾盆的夏天,荒烟蔓草的古厝已年久失修,唯一一条通往村里的小路泥泞不堪。她一脚踏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脚来,鞋带却扯断了。她笑着说:“这里的土地会黏人,这一黏我就留下了。”
因种菜收益太低,那时的院前社已经变成彻底的“空壳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土地荒废得令人“心疼”。田地荒废、污水横流,到处是鸡屎鸭粪,还有随地的垃圾、四处飞的苍蝇。
“我们变了,村庄才能变。”李佩珍说,工作就从改变村里的年轻人开始。2014年,经过李佩珍不厌其烦的鼓励和推动,一批由留守年轻人组成的济生缘合作社成立,返乡村民陈俊雄成了理事长、社长。
这些年轻人和李佩珍一起清理鸡舍、猪舍、茅厕,整治乡村环境,将整理出来的地块开辟成“城市菜地”,像开心农场那样,租给城里人。
“留守村里的年轻人加入合作社后,干起活来让我都吃惊。”陈俊雄说,“早上6点就到菜地,肩挑手扛。原本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很快晒得比我还黑。”
“城市菜地”受到城里人欢迎,村民收入也多了。原本村民自己种一亩地一年也就3万元收入,现在能有8万多元。
随着更多年轻人回到村里发展,农家乐、凤梨馆、陶艺馆、民宿、亲子教育体验等产业也风生水起。院前社成了远近闻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多万人次。
如今,在李佩珍指导下,院前社又对村容村貌进行系统规划和提升,并引进资金对村里闲置的39栋闽南古厝进行修缮、改造,开发成咖啡馆、民宿、私房菜馆、博物馆等文化旅游业态。院前社也全村动员,收集犁、耙、风车、石磨等传统农具,打造具有浓厚闽南特色的“乡愁博物馆”。
“在村里做社区建设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两岸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民心相亲带来的温暖与感动。”李佩珍说。
在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里,记满了她和村民温馨互动的小故事:从台湾回到村里时,惊喜地发现村民为自己的住所装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龙头;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和村民一起纳凉、吃烤鱼,虽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大家还是撑着伞大快朵颐……
亲身参与、见证院前社越来越好,李佩珍和她的团队还有更高的目标。“希望能够把这里的经验辐射到更多地方。”今年起,李佩珍和伙伴们开启了“西部驻点”计划,分批前往甘肃、宁夏等地,发挥团队在乡村建设、产业再生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我们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大陆乡村‘筑梦’,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发展和理想,还看到未来乡村的美好前景,看到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前景。”李佩珍说。新华社厦门12月5日电(记者董建国)
相关新闻
- 2020-12-07青春须早为,来穗正当时!广州为广大台青筑梦圆梦
- 2020-12-04四川德阳—台湾云林青年交流走上“云端”用网络搭建交流桥梁
- 2020-12-04湖北3年为台青提供5000余实习就业岗位
- 2020-12-04台青首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