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云南台商罗霓云:大山里20年助农脱贫的幸福日子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20-10-13 15:58:38 | 来源: 华夏经纬网 |
“当年从台湾阿里山,来到祖国西南边陲打拼创业,虽然过程艰辛,但看到少数民族农户们慢慢地脱贫致富,看到他们忧郁眼神中渐渐展开的笑意。这,才是我横越数千里,来云南落户的最大成就!”台商罗霓云这样对记者说。
与“绿人参”的不解之缘
出生于澎湖的罗霓云,今年58岁,在大学时学习食品加工专业,毕业后在阿里山一家企业研发销售土特产,从而接触到山葵。“阿里山出产的山葵主要供应高档餐厅,市场需求量较大。”罗霓云义无反顾地融入这个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云南也有人种山葵,于是决定“去看看”。
在她看来,山葵就是“绿色的人参”,根、茎、叶都可食用,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蔬菜兼药用植物。
“山葵种植,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我希望延着北回归线,寻找到适合的种植地,云南恰好就在北纬23.5度范围内。”1999年8月,她第一次来到云南,这里处处鸟语花香,有的街上还保留着旧时的石板路,“第一眼我就爱上了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云南省相关部门希望发展山葵产业,让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脱贫致富,这让初次到云南寻梦的罗霓云感觉“机会来了”,“这里有天然的绿色生态、终年凉爽、民风淳朴,适合引种台湾山葵。云南,就是我再出发的美地。”
在“大山里”一起致富
山葵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必须在清澈的水里才能成活。经过多次考察,罗霓云发现云南省中部的宜良县,物流便利,水土环境优良,因此最终将公司地址定在这里,取名“川达”。
“山葵需要种植在2300~2900米的高山上,而这些大山里,其实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为了给企业寻找更多适合种植山葵的基地,近20年来,罗霓云的足迹,几乎遍布了云南每一座大山,每到一处,都和当地少数民族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罗霓云笑言,扎根红土地的这些年,自己已经变成了“半个云南人”。
“我们在大理、丽江、保山、大理等许多地方都有山葵种植基地,采用和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的方式一起经营。”罗霓云说,为了让农户们能够放心种植,公司采取用保证收购价收购的方式,以高出当年市场价格30%到一倍的价格收购山葵,还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如何种植、育苗。这些年下来,许多农户年收入已经有十多万,他们不仅自己种植山葵,还带着亲朋好友一起种植,一起致富。
在罗霓云的努力下,二十年来公司稳健经营,近年出口量均都在1500余吨,带动云南山葵总出口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为国家赚进大笔外汇。2018年起,公司也开始正式拓展内销市场,“唯一的遗憾是,因山葵和芥末、辣根不同,消费者容易认识不清,目前内销尚属深耕期。”
“横越数千里”扎根的意义
今年9月,罗霓云还到大理洱源县炼铁乡看望种植户,“见到好多二代接班的年轻人”,他们表示已经把种植山葵当作事业来经管。“不用出外打工背井离乡,就可以成家立业,再不担心娃娃没钱读书,养老也不愁啦。”
“因为公司有收购保护价,只要放心耕耘,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血本无归。”从前海拔2600米高原,只能种洋芋,到现在他们一亩山葵的收入,便超过6000元,甚至万元以上。“他们见证了山葵的发展史,这个过程中,我也跟他们,彼此信任彼此扶持,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作为台资企业,罗霓云和她的公司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富,还有崭新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公司员工多已有15年以上的资历,每年公司都会拿出50到60万组织全体员工出省或出国旅游。员工只要拿着子女的录取通知书,就会得到学费方面的资助;家中住房不好的,她还会资助他们整修、盖新房。
罗霓云说,公司发展离不开员工、种植户和客户的支持,开公司不能光想着赚钱,还要想着员工,想着客户,想着回报给当地,一起分享成果才有意义。“看到农户们慢慢地脱贫致富,看到他们忧郁眼神中渐渐展开的笑意。这,才是我横越数千里,来云南落户的最大成就!”(华夏经纬网10月13日讯 记者 李昕)
相关新闻
- 2020-09-28沈阳市台办拓宽渠道为台胞提供法律服务
- 2020-09-28台商来常投资考察 就深度合作开展交流
- 2020-09-27901台商故事之 我喜欢上海的多元生活
- 2020-09-25筑梦大陆“阿里山”——乡村振兴中的台商身影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