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11年陆资定义生变 台湾为何如此苛待陆资?

实施11年的陆资定义将改变!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王美花表明将对陆资定义“更严谨看待”。 其实一直以来, 台当局都对陆资另眼相看,将经济议题炒作为政治议题。

 

年底前上路实施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王美花表示,将对陆资定义“更严谨看待”。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官员表示,将修正《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改采“逐层认定”,拉高陆资持股30%的认定门槛,并扩大限制大陆党政企业来台投资,全案最快本周预告,年底前上路实施

 

一位熟悉两岸事务会计师表示,本来限制是持股30%以上才算陆资,也就是说,只要证明70%股东不是陆资即可,今后一定要缴交更多数据,预期像阿里、腾讯等网络公司可能都是限制标的。

 

王美花昨接受绿营主持的广播节目专访,提到以后看待陆资要有不同想法。现在对外人投资,是以陆资和非陆资两套标准审查。过去发生一些争议,所以很快就会修改《两岸条例》的相关办法。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官员指出,陆企来台投资现行规范,逾30%便算陆资,但若层层转投资,则是采加乘计算。举例来说,陆资如持有A公司40%股权,A公司再投资B公司40%股权,以现制B公司只会被认定16%为陆资持有。但改成逐层认定后,A公司与B公司都会被认定为陆资,因为陆资对两企业都有实质影响力。

 

只为“政治正确”

 

对陆资认定标准将从严,陆委会声称,许可办法实施多年,实务上发生陆资规避审查的态样越来越频繁,为因应情势变化, 才会研议修正,让法令与时俱进。

 

目前陆资来台审查采正面表列,仅允许投资特定项目,且服务业开放项目较制造业的200多项少。依“投审会”统计至今年6月止,陆资来台累计投资件数、金额,以批发零售业最多,分占66.01%、29.08%。

 

上海台协副会长蔡世明认为,随两岸关系僵化,来台投资高峰已过且效益其实不好,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此举更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态度。他反问“陆资来台投资真有增加吗?”前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则强调,民进党当局这种作法,根本就不符合会计原则。

 

也有台商认为,如对来台投资公司扩大研究是否属于陆资,可能对KY公司回台上市、台商返台造成影响。

 

台湾淘宝、虾皮恐列入

 

另据台媒报道,根据新规范,“单层”陆资超过3成的公司、或具有党政军色彩、陆资具实质控制力的公司,都将认定为陆资。因此腾讯持股超3成的虾皮,陆资恐具有实质控制力的淘宝,都有可能列入陆资。但“经济部”也强调,法律无法追溯,但股权若有变动时,就可能依新法重新检讨。

 

“两岸关系条例”现行规定,陆资持股需合计破3成才认定为陆资。新法修正后,过去未认定为陆资的争议案件如虾皮、淘宝,就有可能变为陆资身份。以虾皮为例,腾讯是虾皮母公司新加坡Sea集团单一最大股东、持股达34.3%,但因腾讯仅有6成陆资,因此Sea仅有约20%陆资,低于3成规定。

 

但“修法”后,由于腾讯超过3成为陆资,投资Sea也超3成,因此Sea也为陆资。而Sea持股在台之“新加坡虾皮娱乐电商”也超过3成,因此虾皮也可能被认定为陆资。

 

另一方面,台湾淘宝目前虽由阿里巴巴以“品牌授权”方式授权“英商克雷达”经营,但新法认定陆资具有党政色彩者也会加严认定

 

此外,在实质控制力部分,需占董事会半数表决权也要下修,同时增加新样态,陆资可实际参与营运决策者也纳入,因此依新法也有可能被认定为陆资。

 

“莫须有”理由限制陆资

 

而且,近日淘宝台湾又被查了。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有黑函检举称,淘宝台湾用户注册前须签署隐私权协议,“信息恐外泄”。台“投审会”称正在调查中,希望厘清陆资对淘宝台湾是否具有控制力。

 

淘宝台湾回应称,淘宝台湾与大陆淘宝是不同平台。据《经济日报》报道,克雷达一旦被认定成陆资,恐被要求再以陆资重新申请经营淘宝台湾,若申请卡关,淘宝台湾恐被迫撤离。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淘宝台湾就被民进党当局给盯上了。2019年10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品牌授权方式交由英商克雷达公司经营的新电商平台“淘宝台湾”APP在台湾正式上线。而民进党当局对其连番鼓吹所谓的淘宝台湾将“摧毁”台湾电商产业、且课税不易等论调。

 

台湾规定,陆资占三成以上或有实质控制力才会被判定是陆资,而淘宝台湾陆资股权不到三成,董监会结构也不具实质控制力。其实,淘宝台湾也仅仅只是众多被限制的陆资缩影。

 

陆资vs台资的不同命运

 

令人不解的是,台湾对陆资严格限制与管制,却强烈要求大陆对台资放宽认定标准,这难道不是“双标”吗?

 

台商在大陆投资,除部分以台湾同胞身份,许多是以第三地名义进行的。据悉,大陆开放台湾金融机构在大陆从事相关业务后,允许其经营台资企业的贷款融资等业务,但不能经营以港资或外资名义投资的台商业务,台湾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受到限制,利益受到影响。于是台湾方面强烈要求大陆将以第三地名义投资的台湾企业也认定为“台资”,使得在大陆的台湾金融机构可以经营这些“广义台商”的业务。大陆从台湾同胞的利益出发,由商务部专门发文,对“台商”认定范围作了调整。

 

事实上,大陆一直对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与关照,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还专门制订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实施细则。

 

台湾要求大陆给予台商“国民待遇”,而实际上台商长期以来享受的一直是“超国民待遇”。大陆积极鼓励、支持台商投资,不断加强台商的权益维护。正是有了大陆的支持,台资在大陆才能顺利的开展经营活动。

 

如此一对比,台商倒赚的盆满钵满,而台当局却对陆资歧视管制,陆资在台无法享有基本的公平待遇。此外,台当局紧盯陆资,却对外资另眼相看。台湾对外资开放的航空、货运承揽等,却禁止陆资涉足。

 

污名化陆资得不偿失

 

对于民进党当局,他们心里也是清楚的。陆资不过是因其意识形态障碍在台湾被污名化了,民进党当局把经济议题当作政治议题,害怕“陆资买下台湾”。这是对陆资的偏见和误解,陆资入岛看中的是台湾的商机,赔本的生意是没人做的。

 

众所周知,台湾属于岛屿经济,市场腹地狭小,台湾经济发展需要有效的全球化运作,整合岛内外资源与市场。而至今,台湾都不能处理好与作为经济全球化一个主要中心的中国大陆的关系,不愿意向大陆开放要素与商品市场,不愿意推进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便利化,最终只会阻碍台湾经济发展。

 

此外,不能处理好两岸关系,台湾对外也签不了自由贸易等协定,这会令台湾经济进一步边缘化。边缘化的后果是台湾成为一个孤岛,发展环境恶化,从而严重影响到岛内外投资人投资台湾的意愿。台湾经济的投入如果长期严重不足,必然会带来台湾经济发展停滞,呈现“闷经济”状态。(宗禾) 华夏经纬网7月13日讯

标签:反独促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