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歌曲,是种什么“风”?

作者:笑川

 

近年来,“中国风”音乐越来越受大众追捧,打开任意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都几乎少不了“中国风”的身影。在“中国风”大红大紫的同时,也引来了大批跟风的创作,在歌曲中随便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完全不考虑这些古典诗词本身的意义和所想表达的情感,就号称“中国风”歌曲,被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批判。有的歌手甚至连歌词里的字都不认识,唱出错别字范本。

 

中国风歌曲的美感,的确离不开古典诗词的养分,但这种美感的营造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融合创造的基础上的。

 

从“诗歌”二字可以看出,古典诗词与歌曲歌词本是同根生,二者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古风弹唱第一人,史记里记载“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的305篇,孔子每一篇都能自弹自唱,开几十场个人演唱会都没问题。《诗经》之后,《楚辞》也是能唱的,是南方的民歌。之后的《乐府诗》,以至唐诗、宋词,很多都是能唱的,尤其是宋词都有词牌名,经过青楼艺人们的演绎,别有一番风韵。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古诗词,很大部分就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

 

传唱千百年的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阳关三叠》,就改编自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这篇绝句是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被改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在原诗前加一句作引句,原诗后又新增一段歌词,每段不相同,相当于副歌。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成为梨园乐工争相传唱的网红歌曲。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邓丽君或许是开山鼻祖,她的许多作品直接将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制作。1983年,邓丽君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中,《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万叶千声》《有谁知我此时情》《人约黄昏后》等12首歌曲,歌词全部来自于李煜、苏轼、欧阳修等词人留下的经典古诗词。但歌曲名并没有使用原词的词牌名,而是提取了词中的经典句子,更加具有意境,也更适合大众化传播。

 

相比原貌呈现、古词新唱,后来的中国风歌曲更多的是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或典故,创造性演绎为新的故事。方文山是这一阶段“中国风”歌词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歌词古韵十足,加上周杰伦的独特演绎,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比如歌曲《发如雪》,歌名源自李白的诗词《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歌词“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化用了《红楼梦》里宝玉对林妹妹说的——“任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取自六祖慧能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外,“伊人”、“红颜”、“邀明月”等多处歌词,都化用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融汇创造,讲述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凄美爱情故事。

 

2018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邀请明星或有故事的素人作为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重新演绎中华古典诗词,被观众评价为“一股清流”,目前已经播出三季,可见当下大众对“中国风”歌曲的热爱程度。

 

“中国风”音乐可以成为这样一座桥梁,它将经典和流行结合在一起,把传统诗词中的文化精髓,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