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盏心灯——记鸬鸟鳌鱼灯传承人施卫国
编辑: 张旭 | 时间: 2020-05-05 18:57:47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曾宇昕
鸬鸟鳌鱼灯,流传于杭州余杭鸬鸟镇全城坞一带,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只有一位师傅能扎这种灯了,他叫施卫国。
剖成薄片、去掉篾黄、细细编扎、手绘……在非遗传承人施卫国的手中,经过一系列烦琐又精细的程序后,竹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只惟妙惟肖的“鳌鱼灯”。在杭州余杭鸬鸟镇一带,鳌鱼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57岁的施卫国,是现今唯一一位会做鸬鸟鳌鱼灯的师傅。在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联合出品的新青年生活分享节目《你好生活》中,施卫国和他的鳌鱼灯故事被镜头记录下来,这项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通过节目被更多人认识。
施卫国正在扎制鳌鱼灯 资料图片
从传说到传统
鸬鸟鳌鱼灯舞流传于杭州余杭鸬鸟镇全城坞一带,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鳌鱼灯用毛竹片扎成骨架,外表糊上桃花纸,画鱼鳞,灯头如龙,灯身如鱼,长约1.50米。舞灯时,在锣鼓伴奏下,每人一灯,举柄而舞,以走阵图为主,有“双龙入海”“荷花探水”“喜跳龙门”等10多种阵图和动作,蔚为壮观。
传说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在逍遥津吃了败仗的孙权,开船后撤,凌统率300名精兵浴血护驾,终因敌众我寡而命悬一线。在凌统生还无望,想跳河尽忠的危急时刻,突见河内白浪翻涌,一条鳌鱼腾空而起,驮起凌统,赶上了孙权本部。凌统的乡亲们为了纪念这条鳌鱼的救命之恩,便扎起了鳌鱼灯,并把逍遥津之战的阵式用在舞灯上。如今每到春节,当地人一定会组织鳌鱼灯舞,以庆贺感恩过去一年的收获,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制作鳌鱼灯,首先要将竹子劈成薄片:劈竹时,须徒手握着锋利的砍刀用力,力气小了,劈不开;力气大了,一不小心,就劈上了虎口。施卫国轻描淡写地说,扎灯师傅哪个虎口不是遍布伤疤的。竹子劈好后,再分扎成鱼头、腰节、鱼身和鱼尾。最后,再用桃花纸将骨架包裹起来,现在也会用布。包缝之后,再手绘上鱼鳞和“吉祥、平安”等字样的图画。最后给鱼头点睛,这才算大功告成。
女子鳌鱼灯队在表演鳌鱼灯舞 资料图片
从缘分到信仰
施卫国从16岁起,便开始学习扎制鸬鸟鳌鱼灯。那年快过年时,施卫国看到村里的几位老人正在扎制鳌鱼灯,觉着十分新奇和有趣。从小爱好学习新鲜事物的他,说什么也要学做这个鳌鱼灯。在村团支书的推荐下,他加入了鳌鱼灯的制作。
一开始,因为他有绘画的功底,所以先跟着一位老艺人在鳌鱼灯头的梭角上学画三国人物的头像,以及花草类的装饰。后来,他把之前学过的竹编技艺运用在了制作鳌鱼灯上。会画又会扎,几年后,施卫国便成了鳌鱼灯制作高手,每年鳌鱼灯制作都离不开他。渐渐地,随着几位扎制鳌鱼灯的老艺人年事已高,他便独自挑起了传承鳌鱼灯的重担。
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于是,这份年少时初遇的欣喜,便成了这几十年来的信仰。做好一个鳌鱼灯,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他坦言,在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工作时,也曾闪现过放弃的念头。但转瞬又想到,这份技艺已然传承近两千年了,丢掉未免太可惜。而施卫国这一坚持,便是40年。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制作鳌鱼灯的师傅们是没有工资的,更艰难的是,有时竟连购买原材料的资金都不够。施卫国说,当时购买蜡烛等材料的钱,时常是靠舞鳌鱼灯到别人家祈福,用人家给的红包钱才凑齐的。这种没报酬的活计,已经到了没人愿意干的地步,但施卫国始终不渝,鳌鱼灯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不息,做灯不止。
这样艰难的状况大约持续到1999年的国庆。在乡文化站的推荐下,鳌鱼灯代表鸬鸟参加50周年国庆全国庆典的大型踩街活动。村里将鳌鱼灯制作和节目编排两项任务同时交给了施卫国,要求两个月内完成。
时间紧、任务重。于是,他召集了村里的老艺人和几位年轻的鱼灯爱好者参与了灯具制作。为了使鳌鱼灯更加坚固和美观,他在传统的制作方式基础上进行创新,重新设计了鱼灯的尺寸和美工,灯具采用白布蒙身、电光纸做鱼鳞;一改鱼头上五虎大将的脸谱描绘方法,采用了国画方式描画三国人物凌统等头像,使之与历史相符。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制作,16盏新颖美观的鳌鱼灯终于赶制出来。甫一亮相,便受到群众普遍好评,从此鳌鱼灯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我觉得自己能绘制并学习扎制鳌鱼灯算是一种缘分,尽管其中有很多苦辣酸甜,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对于施卫国而言,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作品,更多是传承一种文化。
从传承到创新
作为鸬鸟鳌鱼灯唯一的传承人,施卫国有着深深的忧虑:“鳌鱼灯制作烦琐、工期长,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个手艺,”担心后继无人,手艺失传。《你好生活》主持人、制作人尼格买提说到自己创办这个节目的初衷时表示,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在阐释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时曾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对传统的深入领会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时代元素、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优秀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弘扬,施卫国也在积极行动。针对鳌鱼灯表演人员极度缺乏的现状,他打破鳌鱼灯表演传男不传女的桎梏,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他设立了传承基地,同镇政府合作,将公司员工与镇内爱好文艺的村民相结合,组成青年鳌鱼灯队,以解决传承中的资金和人员等问题。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传承,走进我们的视野,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交汇点。”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的愿望。
希冀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鳌鱼灯,五尺长,身体为鱼头是龙”“星光用力闪呀闪,亮不过我们的鳌鱼灯”……和着欢快的节奏,余杭区鸬鸟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念着纯真的童谣,这是他们特殊的课间活动——“鳌鱼灯”。当地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非遗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当地文化产生认同与自豪。而他们也就成了一颗颗文化的种子,一有机会,就能将这种文化播撒出去,最终完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让更多年轻人接触非遗、感受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文化,也是新青年分享节目《你好生活》的宗旨,正如节目说的那样:“一生中,我们历遍山河,留住的是中国精神,传递的是华夏文化。”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