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这个最高奖蕴藏着中国科技进步密码

1月10日,北京,阳光明媚,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存共同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殊荣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对科研人才的高度尊重,蕴藏着中国科技进步的密码。

 

自1999年设立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共有33位科技专家获奖,他们都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取得卓越成就的科技工作者。随着2019年度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得主出炉,中国的科技创新再次吸引了全球目光。

 

以刚刚过去的2019年为例,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登陆,到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再到全球首款类脑芯片成功开发,中国科技硬核实力正在不断增强。全球创新问题专家丽贝卡·范宁在新书《中国的科技巨擘》中指出,中国充满自信地利用技术进步,在交通、商业、金融、医疗、通信等领域重新塑造本国经济,有力带动了国家发展。

 

外界常常好奇于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原因。如果熟悉中国过去70年的科技发展史,不难发现,除了中国决策者的前瞻视野和部署推动,中国文化所孕育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荣获2019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旭华院士为例,他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在科研基础和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他和团队成员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这种科研经历恐怕是西方科技人员难以想象的。

 

事实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研发出“两弹一星”,依靠的正是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为中国打破外部技术封锁作出卓越贡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自主创新品质成为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来人不断探索未知。

 

过去20年,中国通过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鼓励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技创新事业。特别是2019年,中国政府大幅提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进一步体现出对科技人员的尊重,释放出更加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号。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中国也在积极发力。 2018年,中国社会研发投入增至约1.97万亿元,与GDP之比达到2.19%,位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之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升至第14位,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中国正在逐步改变“世界工厂”的刻板印象,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推动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一方面,中国清醒认识到,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必须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针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太空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各国只有开展更密切的科技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以太空科研为例,中国计划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邀请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前会长马丁•巴斯托称“这史无前例,令人激动,将给很多没有机会进入太空的国家提供机会。”与某些国家滥用国家安全概念、肆意打压他国科技创新的做法相比,中国推动全球科技合作的理念和行动,无疑更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公布了2019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国科学家邓宏魁凭借在CRISPR基因编辑的相关研究入选。这是中国科技创新跻身世界前沿的又一例证。在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当下,中国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为推动全球发展和人类科技进步做出新的努力。这种开放的胸怀,同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功密码。(国际锐评评论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