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英文的就业成绩单

九年前马英九启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ECFA)谈判时,曾与在野党主席蔡英文进行一场政策辩论,当年蔡主席强调为政者须有政策作为,要为民众创造更多优质的工作机会,尤其要重视青年就业,转眼蔡英文“执政”已逾三年,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年蔡当局的就业政策成效。 

 

蔡英文自上任以来虽然亟欲改善就业,尤其改善青年就业,然而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息息相关,没有妥适的产业政策,就不可能有好的就业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任凭蔡当局怎么修“法”改善劳动条件,提升最低工资,其效果亦属杯水车薪,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一例一休翻来覆去的修“法”,引发无穷的民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那么,蔡英文三年来的努力,到底为台湾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又创造了多少的优质就业机会?依台主计部门甫公布的就业调查,今年9月岛内的就业者1,150万人,比去年同月增加不到6万,排除2001年、2009年两次全球经济风暴,这个增幅已创了历年最低,显示就业机会明显不足。 

 

蔡英文于2016年开始“执政”,此前每年就业人数成长皆逾10万,甚至20万,此后每况愈下,年年在10万以下,甫公布的9月就业人口增幅更跌破6万,这个变化未必是蔡英文“执政”所致,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年就业成长趋近停滞?蔡当局不能不加以思考。 

 

所幸,如今还有70多万的海外就业、逾2百万传销商撑住这微弱的就业成长,如果没有海外就业、直销人力,台湾的就业恐怕将雪上加霜,失业率也将更上层楼。然而,海外就业逐年增加,传销商人数逐年增加,美食外送人员逐年增加,是蔡英文昔日所说的“优质工作机会”吗?应该不是。如果说马英九任内没有创造优质工作机会,那么近三年蔡当局又创造了多少优质的工作机会? 

 

我们再来看一下蔡英文最重视的青年就业,今年前三季15~19岁失业率9.2%,20~24岁12.2%,25~29岁6.6%,这三个年龄层的失业率只有20~24岁低于马英文最后一年“执政”期间(2015),余皆略高,这些数据说明青年失业情况依旧未获改善。 

 

再以今年与去年比,则青年各年龄层的失业率都比去年同期来得更高,蔡当局口口声声今年有转单效应,有台商回台,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但是调查结果反映的是青年人的失业率比去年更高,这不是一、两个月的统计,而是今年前三季的平均结果,没有资料跳动的问题,足以代表今年以来的趋势,显示如今台湾的青年处境,仍然疲困。 

 

至于有收入的青年人,他们的收入有增加吗?日前有报道指出去年青年所得创新高,听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惟报道中提及的所得是名目所得,也就是货币所得,货币所得创新高只是本然,要衡量青年人日子过得好不好,不能用货币所得来评判,而是要用物价指数平减后的实质所得来观察,以主计部门的资料估得(以2016年为基期),去年30岁以下年轻人的实质可支配所得39.2万元(新台币,下同),三年来依然停滞,非仅如此,这个实质收入还比不上1994年的42.8万元,年轻人之苦闷,不言可喻。 

 

至于30~34岁人生处于黄金时期的青年人,他们的年所得又有多少?经物价指数平减后的实质可支配所得,去年也只有51.5万元,非仅不如十年前,更不如二十年前,1994年这个年龄层的青年实质可支配所得达59.1万元。尤有甚者,今日青年人如此差的薪资条件,还得面对20多年来高涨数倍的房价,他们能不苦闷吗? 

 

我们常听说台湾实质经常性薪资倒退十五、六年,过去蔡英文在野时也曾“十问马当局”为何实质薪资倒退16年,并批评马当局无法回应民众深切的期待。如今蔡英文任期将届,也应反省当年对马时期的十问,自己做了多少,又做成了多少?改善了多少?有没有辜负民众深切的期待?看看如今青年实质所得,倒退不只是十五、六年,而是二十五、六年,身为决策者,午夜梦回岂能无憾,又岂能无愧? 

 

尤其让人忧心的是,如今蔡当局以数位经济、资本密集、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产业政策,日后必将替代可观的就业人力,这样的产业政策非但不能创造充分就业,更将扩大贫富差距,而让更多青年人被迫从事低薪的非典型工作,长此以往,对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社会稳定必将带来巨大的冲击,更甚于今日。 

 

我们认为,今天产业、就业政策日趋扞格的局面,已非传统政策所能两全,三年多来蔡当局就业成绩不尽理想,必与此有关,蔡当局若不思改善之道,仍迷失在漂亮的统计数字里,就业情势如江河日下,而民怨日深,民情益疲,已不远矣。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