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出消费需求不断提升 中国夜间经济迎来新亮点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消费需求也在提升。包括音乐剧在内,一些小众的演出门类在市场上一票难求,演出场次、观众数量、票房收入都创出了新高,文化演出消费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__172.100.100.3_temp_9500031_1_9500031_1_1_ac57addf-a905-4eb4-9049-4d4d78a3cd6e

 

音乐剧《玛蒂尔达》演出现场,观众们排队参加签售活动

 

近日在上海、广州上演的音乐剧《玛蒂尔达》,这部英国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受到粉丝追捧,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音乐剧等演出艺术开始变得火热起来。

 

从售票网站的信息来看,音乐剧的票价基本在180元起步,最热门的演出最高票价超过1000元,还一票难求。近几年,国内音乐剧演出从规模、数量都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七幕人生是中国一家主要从事海外经典音乐剧版权引进并进行本土化制作的公司,该公司高级市场总监袁齐说,音乐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长曲线变陡了。“2012年、2013年我们一年的演出只有几十场,而且那时候市面上做这个事情的公司成规模的只有两三家,现在已经有十几家甚至更多了,每一家公司制作的演出的数量也在成倍的增长。最近几年发展是很快的,曲线一下子就变陡了,熟悉音乐剧的专业观众数量是激增的,现在流行说'掉坑',就是掉到音乐剧的这个坑里,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音乐剧等演出市场都呈现火爆态势。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对2018年全市演出市场的统计显示,演出场次、观众数量、票房收入都创了新高,其中,音乐剧、歌剧表现最抢眼。音乐剧演出775场,同比增长16.9%,观众同比增长26.7%,达到42.9万人次。

 

北京观众宋悦是个公司职员,很喜欢看演出,每年花在演出上的费用有一两万元:“不仅是音乐剧,各种戏剧、芭蕾都会看,国内每年十几部肯定有。感觉近两年来有一些口碑或者是宣传做的比较好的戏,会开始比较难买票,有一些以前不是戏剧爱好者的观众开始关注演出市场,有一些剧会出现开票很快就没有的情况。现在我们买票都比较早,已经买到今年12月甚至明年1月了。这就是一个兴趣爱好,我喜欢去走进剧场去感受这种体验。”

 

观众激增、市场火爆的背后,也有政府财政投入以及民间资本涌入的推动作用。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478个,观众座席数192万多个,同比增长6.9%;演出收入超过152亿元,同比增长3.1%。

 

在业内人士看来,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人们更愿意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带动了一些小众艺术门类的爆发。

 

七幕人生公司创始人、CEO杨嘉敏说,对标日本和韩国市场,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时会出现音乐剧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经济发展也到了这样的阶段。他说:“中国也是非常接近这样的历史时期,我们也会看到,在过去的一年两年当中,音乐剧的市场爆发不是一个线性的增长,不是一个10%、20%的增长,去年相比前年是一个近300%的增长。我们从票务公司给的数据来看,今年1至4月,音乐剧的票房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票房了。这个数据增长是很快的,这和整个历史规律或者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分不开的。一定是大家物质生活得到非常好的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一个精神的消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近些年,文化消费的日益多元和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同时,消费者对于内容的日益挑剔也推动了文化产业朝着更高质量发展。魏鹏举说:“文化产业从这些年增长来看是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值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优于一般行业,中国文化产业也在经历结构性的升级和调整。多元化的新型文化消费这些年发展很快,比如音乐、演出、和旅游相关的,和夜间消费相关的文娱领域增长很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越来越好,居民的文化消费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总体呈现出质量越来越高的特征和趋势。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内容升级也形成了倒逼机制,高质量发展是总的现象和趋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