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 成功的创新源于优化传统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9-07-11 09:43:57 | 来源: 人民日报 |
《协奏·黑白狂想——男子技巧》。
《邀月弄影——芭蕾对手顶》。
近日,大型杂技主题晚会《丝路国香》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这台晚会展演的9台节目均出自中国杂技团,都是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过金奖的经典剧目,分别呈现了男女技巧、蹬伞、转碟、顶碗、钻圈、杆技、球技、空竹等经典杂技项目,代表了中国杂技的一流水平,令观众大呼过瘾。
杂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技巧种类已经高度成熟,类似于戏曲程式,是很难凭空创造的。中国杂技团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因素不是创造全新项目,而在于对传统技巧的优化。比如顶碗,传统的顶碗是用头顶,后来变成用脚来顶,并加上了抛接的高难度动作。又如杆技,过去的杆是固定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动感;为了杆的稳定性,还需要在舞台上钻洞,这种破坏是大多数剧场都无法接受的,演出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此次演出的《九级浪——杆技》中,三根杆构成一个三角结构,靠这种结构本身即可保持稳固,同时,单杆或双杆又能实现灵活的大幅摆动,仿佛在风浪中摇晃的桅杆,观赏性大大增强。科技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科技使新的道具被开发出来,道具创新又推动了技巧创新,如钻圈节目中,有了不断旋转的双圈,才能产生各种相应的过圈动作。
过去人们认为杂技更重视技术,而多少忽视了艺术性。这种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改变。此次晚会的舞美、音乐风格变化丰富,并融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多种元素,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从《荷塘月色——蹬伞》中的江南水乡,到《圣斗——地圈》中的古罗马竞技场,从《喧歌嘻调——转碟》中的乡土气息,到《灵唤·多维幻想——集体球技》中的精灵世界,无一不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传统晚会节目间的主持人报幕,变成了敦煌壁画上飞天神女的舞蹈串场,使整台演出更加连贯统一,也强化了丝路主题,美轮美奂。
在杂技界,好的创意很容易被竞相模仿,使新节目迅速“折旧”。只有那些无法被模仿的创意,才可能成为经典。为了维持原创项目的独一无二,一方面需要营造彰显自身文化特色的审美体验,一方面则需要用硬实力来提高门槛。抖空竹是非常传统的中国项目,后来西方杂技也在广泛使用。怎样表现出不可替代性?《俏花旦——集体空竹》将京剧元素融入其中,成为国际杂技界公认的“最中国”的杂技。《圣斗——地圈》中,最高的圈有3.10米,只有最顶尖的表演者才能跃过,节目诞生至今10余年,这一高度纪录都没被打破,而且中国杂技团依然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完成的演出院团。《九级浪——杆技》中,为了融入跑酷这一新元素,团队试了3年、练了3年才成功,因为要在摇晃的杆上单脚起跳,难度实在太高。《腾·韵——顶碗》中的抛接,只能由体重较轻的年幼表演者完成,一个演员演不了几年,这就需要杂技团持续输入新鲜血液,靠模仿维生的小团队很难做到。而中国杂技团得益于“团校一体”的发展策略,后备人才不断档,甚至能够实现“定制化培养”。正是这些条件,促成了晚会上这9台经典节目的诞生。
团校一体带来的优势还不止于此。除了专业技巧的训练,学员们还要上形体课、台词课等课程,全面提高表演能力,将多种艺术更好地融合在演出中。此次晚会上的舞蹈就是由学生们完成的。在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孙力力看来,杂技创新最关键的其实是教师和演员。杂技老师是杂技的第一个编导,在教学的时候就把动作设计出来了;一个演员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风格完成一个动作,也是在创新。在很多时候,创新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集体的智慧。这正是杂技艺术相对其他艺术的特殊之处,也丰富了杂技的魅力。
相关新闻
- 2019-07-09“世界眼中的老子”漫画展在埃及举行
- 2019-07-09让华媒在全媒体时代声音更响亮
- 2019-07-08欢迎回家!周武王时期的两件国宝从境外追回
- 2019-07-08傅雷主题图书馆开馆 开辟上海首家图书馆“深夜书房”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