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开明:唤起台湾民众参与民族复兴需要实现三个“超越”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9-05-24 09:48:55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全国台湾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中国台湾网 李杰 摄)
中国台湾网5月24日岳阳讯(记者 李杰)全国台湾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22日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仇开明作主题发言时指出,唤起台湾民众参与民族复兴需要实现三个“超越”。
仇开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深入分析了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势,指出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讲话突出揭示了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联系,指出“广大台湾同胞要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台湾同胞不是民族复兴袖手旁观的局外人,而是积极参与者、共同实践者、成果分享者。这既解决了新时代推进统一进程的动力问题,也回答了充分体现台湾民众在统一进程和方案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本质特征。故而,深刻把握和分析台湾同胞参与复兴的需求与特点,对于调动和唤起台湾民众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包括国家完全统一在内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都至关重要。
一、台湾民众正日益成为推进两岸关系进程的主导力量
近些年来,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鲜明特征,就是随着大陆经济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两岸经济实力落差显著扩大,大陆日益成为推进两岸关系的主动一方,决定力和影响力都大大增强。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日渐保守化、退守而不是进取。特别是民进党当局刻意打压和限制台湾民众参与两岸关系及融合发展的空间,频频遭致民众反弹,承受着日益强烈的民意压力。
形成以上趋势的深层原因是: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政治势力,罔顾台湾民众根本利益,煽动“仇中抗中”和社会政治对立,导致社会分裂和内耗加剧,造成台湾政治失能和社会离心倾向,连带影响经济发展动能和公共资源产出。经济发展迟缓、财政收入增长缓慢、非生产性支出比例上升,都严重制约了台行政当局分配资源、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另一方面,大陆对台湾民众张开双臂,热忱欢迎台湾同胞参与融合发展,给予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相关同等待遇,让台湾同胞充分分享大陆改革开放进步成果。台湾民众更加关注大陆发展机会,台湾民众青年社会力量更多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力量,而不是台湾当局意识形态的尾巴。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成为参与并引领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台湾民众的充分参与,才使两岸关系走深走实,才使融合发展日益丰满,才使民族复兴伟大目标与台湾民众发展和尊严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二、台湾民众对大陆仍抱持期待而疑虑的多重矛盾心态
台湾民众已经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一力量要充分释放、充分发挥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阻碍。这方面主要是依靠大陆方面在落实同等待遇方面更加到位、充分,真正让台湾同胞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自豪感,并形成对民进党当局钳制两岸关系发展的有效对冲;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台湾民众参与民族复兴进程的复杂性,充分了解台湾民众历史上形成的独特心态,深入破解唤起台湾民众参与民族复兴可能面临的各种难题。这首先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当前台湾民众面对大陆发展的各种心态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感叹、认可大陆的经济发展成就,但不情愿承认大陆的超越,不愿意思考大陆发展的制度原因,多数还没考虑要肯定和接受实践大陆发展制度成果。
二是关心期待两岸关系发展,主要还是着眼于利益考量导向,从自身生活就业需要出发,抓住大陆发展机会,希望比在台湾有更好的发展。但是许多台胞还是认为应以台湾为根,未建立在大陆长远发展融入当地的打算,对两岸发展前途和对民族复兴价值和责任的思考体验还待开发。
三是认为大陆发展和复兴前景仍不确定,对大陆发展以后对台湾的统一前景有无奈感、不放心。在与大陆发展往来过程中,希望能在美国加持下保证不被大陆吸附过去,甚至于在未来统一中取得好的权益,知道被美国当牌打不光彩,但觉得依附美国更有安全感。对中美贸易冲突中有骑墙观望、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心态。
以上心态表现在两岸力量对比严重倾斜、两岸关系走深走远过程中有其必然性,但是这些特性因为历史形成、政治对立、反共宣传等原因被严重固化和极化。推进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让台湾民众社会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作用,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破解和剥蚀,提前碰触解构有关障碍和问题。以上表现的核心是台湾民众总体上未建立大陆是“我群”的观念,这是因为台湾民众从认识大陆走向认知认同的前行中有三堵墙,就是“政权对立”、“对美盲从”、“权势依赖”。只有推倒这三堵墙,才能有效缩短化解台湾民众错误认知的过程,唤起更多台湾民众早日参与到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来。
三、唤起台湾民众参与民族复兴需要超越政权对立、对美盲从、权势依赖
一是要超越政权对立。
这是横亘在两岸关系面前的第一个堡垒。岛内数十年的“反共宣传”根深蒂固,形成了两岸在历史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鸿沟,在台湾同胞历史悲情之上又打上了新的烙印,我们看到“反共意识→‘反中’意识→‘拒统’意识→反对‘一国两制’”、“反共宣传→冷战思维→敌我意识→固化‘中华民国’情结”这两个认识链条锈迹斑斑、却经久不褪。民进党当局借题发挥,在此基础上大力强化“恐中”、“惧中拒中”意识,遗毒和根子就在这里。
两岸民意没有对立,是“台独”势力把意志强加给台湾政治制造对立,却让台湾和两岸民众承担,那是一党之私。两岸目前政治上暂时的对立,并不意味着两岸政权必然对立,台湾民众完全可以、也应该得到两岸共同的照顾。许多历史包袱都是岛内党派强加的,是妨碍台湾民众追求其利益和福祉的。这些包袱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民族复兴的使命无感,阻碍支撑民族复兴认同感的建立。
2015年11月11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中国大陆完成的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完全体现了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理当得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体中国人的响应支持和参与,台湾同胞的认同参与没有任何障碍。
二是要超越对美盲从。
对美盲从是台湾民众参与民族复兴需要扫除的第二个障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已被广泛讨论,跟两岸过去的政权对立也是密切联系着的。随着台湾当局在两岸经济竞争中处于下风,台湾社会对大陆发展的不平衡和防备心理增加,客观上成为民进党当局“倚美抗陆”政策的社会基础。
台湾当局在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反应方面,从对立心态出发算计台湾在贸易摩擦中的机会,关心转单和台商回流成果;台湾企业界则在探讨中美对立脱钩后形成“一个世界,两个系统”后,纠结到底要往哪儿靠?有些理性的舆论认为要看到贸易摩擦对台湾现有的“台湾接单、大陆制造、出口美国”三角贸易模式影响深远。也有台湾人士指出,台湾不要对美“亲台政策”怀有浪漫憧憬,台湾“亲美”不必然要“反中”。
台湾社会就中美贸易摩擦总体表现出的“发财”心态、“西瓜偎大边”心态、“明哲保身”心态、“火中取栗”心态等等,其发“国难财”、对民族命运存亡之不自知,不禁让人徒生悲悯。崇美媚美压过家国情怀,其两岸利益取向的工具性、实用性、本位性,也充分印证了在台湾社会建立对大陆认知认同任务之艰巨。
三是要超越权势依赖。
台湾民众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悲情,存有“出头天”意识,这个意识长期来被特定党派操弄利用,走上了政治和认知的弯路歧路,付出了巨大的利益和情感代价。台湾民众应该觉悟了,要认清当前台湾政治圈套的局限,摆脱政治宿命和束缚,展现自己的集体意志。
据有关调查,去年“九合一”选举后,泛绿支持度下滑到26.9%,泛蓝支持度27.6%,中立选民接近45.5%。这体现了一种政治冷漠,也是对传统政党的失望。台湾蓝绿集团有对立,也有共同利益。政治集团之间的对立与他们与民众之间的对立要小得多。精英阶层统治集团具有分赃的条件。有学者认为,去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反映出,台湾政治需要找出庶民需求的最大公约数,突破蓝绿政治版图的传统局限,为台湾创造出庶民出头、权贵退位的全新政治生态,成为台湾当前最值得关注的政治现象(中时2019515)。
台湾民众需要超越权势依赖形成的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真正“发现”找准作为大众社会群体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充分展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主性,摆脱被民进党“台独”势力和权贵力量操弄的宿命,展现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特质,克服阻挠和障碍,加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来。(完)
相关新闻
- 2019-05-15国台办:民进党当局阻挠两岸新闻交流就是蓄意破坏两岸关系
- 2019-05-15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提出6项共同倡议
- 2019-05-13“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提出六项共同倡议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