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真的有《怒晴湘西》里的那些防盗机关?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9-03-29 16:22:55 | 来源: 科技日报 |
最近盗墓剧《怒晴湘西》在网上热播,在盗墓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古墓的防盗和被盗永远是一场博弈,一方绞尽脑汁地藏,另一方挖空心思地找,这其中墓主采取了很多的防盗措施。但是现实中古墓的防盗手段真的像文学、影视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吗?
飞沙有些夸张 但积沙积石防盗可以有
在电视剧《怒晴湘西》中的“二进瓶山”环节,陈玉楼拼老命逃出密室之后,又遭遇了古墓最终大杀器——漫天飞沙,走得慢些瞬间就能被飞沙掩埋。同样,在《盗墓笔记》中也有小三爷和胖子掉进沙坑中的桥段。古墓里真的会用沙子防盗吗?具体是怎样的呢?
对此,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谢尧亭表示,电视剧中的“飞沙”有些夸张了,但是古墓中确有用积沙积石来防盗的,也叫流沙墓。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将这个洞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地的沙石都运走,否则也只有望沙兴叹了。
“流沙墓是盗墓者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员、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这种墓在营建时,通常要先开挖十几米深、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一定位置和厚度后,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之所以用干燥的细沙,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因为挖的时候,沙子会流淌,根本就形不成盗洞。就是挖成了,也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马俊才解释说。
2005年5月,马俊才作为领队参与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楚墓的全面发掘。据他介绍,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设计也很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了方向,如果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马俊才表示,这座楚墓内的陪葬品,能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被盗出。完全是因为这环环相扣的反盗墓设计。现场发现,此墓大大小小有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就停止了挖掘。
“除了积沙,郭庄楚墓还采用了积石的防盗设计,而且这些积石还是经过有意挑选的,在流沙层中不同部位根据不同的功用放置了大小不同的石块。”马俊才说。
据他介绍,这些石块大致分为乱石层,其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可起到冷石“暗器”的作用;顶石层位于沙面下4.5米,由大小不同的石块平铺一层,石块排列基本在一个平面上,相互之间留有空隙;卧底石层位于椁室底部,分布较疏朗,主要由中小型石块构成,目的是防止盗贼从下面掘入。
刀剑弓弩或为演绎 实际考古发掘并未发现
《怒晴湘西》中,卸岭众人被弩箭机关射杀差点全军覆没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真实古墓中会有这种防盗机关吗?
“古墓中用刀剑、弓弩防盗,我没有亲眼见过。只是听人讲过封门石和弓弩的情况,但都是说说而已,正式考古报告里并没有出现过。但这种弩箭类陷阱在很多文献中确有相关记载,影视、小说中的相关描写可能是受此影响,演绎而来的。”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说。
确实,譬如《闲居录》中就说到:“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说:“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古代墓葬中有用弩箭来防盗的例子,也没有用火来防盗的例子。这些机关都是想象出来的。弩箭发射必须有张力,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种张力无法持续很长时间,也没法用精确的机关去触动它瞄准发射。”
的确,很多业内专家都表示,在近代发掘过程中,没有看到有墓中真的有弩箭机关,因此这种飞刀飞箭类的机关是否真的存在仍存疑,毕竟骊山的秦始皇陵还没有发掘。
毒虫防盗不现实 毒气防盗常用水银
《怒晴湘西》中,古墓里让卸岭、搬山损兵折将的蜈蚣,《鬼吹灯精绝古城》中轻易可致人死地的黑头怪蛇,都是守护墓穴的“利器”。那么真实的古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毒虫毒蛇来防盗吗?专家表示,用毒虫毒蛇来防盗明显不现实,在古墓的封闭空间内,毒虫没有食物,再加上缺少氧气,如何生存都是问题。至于盗墓小说中描写的五花八门的毒气,专家认为也不可信。“能够合成人工毒气的现代化学产生得很晚,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投入使用,而且很快就被全人类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古代是没有化学武器的,炼丹师或许能偶尔发现一些毒气,但不能持续生产和定向使用。”李明说。
虽然那些五花八门的毒气没有,但是有一种毒气却可以有,那就是将水银放置墓中蒸发形成的汞蒸气。据史料记载,古代最常用的化学防盗剂就是水银。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在马俊才看来,秦始皇陵很可能是利用水银挥发的剧毒进行防盗。“不过此设计目前还未证实,但秦陵封土的确可能有大量水银,曾有人对当地土壤进行测量,越到下面发现汞含量越高。”马俊才说。对此,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张卫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目前的发现看,已初步印证水银的存在是事实,也就意味着司马迁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性。据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
相关新闻
- 2019-03-19陈茂波:推动香港电影业再创高峰
- 2019-01-23自查自纠结束 影视行业报税117亿元
- 2019-01-21多部中国影视剧在东南亚播出 “追剧”中感受中国律动
- 2019-01-15两岸和港澳影视界共话中华文化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