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比特夫妇的中国信心

奈斯比特夫妇的中国信心

奈斯比特夫妇在维也纳的家中(图片:何蒨)

 

近日,记者专访了刚从北京回到维也纳的奈斯比特夫妇。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大趋势”的代言人。20世纪80年代,他的《大趋势》一书一经出版便轰动世界,当时书中的预言——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等——如今无不一一实现。1995年,约翰·奈斯比特结识了他的德国出版人朵丽丝,两人一同合作完成了《亚洲大趋势》一书。2000年,两人结为伉俪,从此一同旅行,一起研究,并将注意力投射到中国,至今共同创作了《中国大趋势》、《对话中国模式》、《大变革》等多部著作,十分看好中国的未来。

 

在维也纳一处清静的老式建筑顶层,奈斯比特夫妇在他们的家中接待了记者的来访。这是一个初春的上午,联排的大玻璃窗让阳光肆意倾洒进来。奈斯比特夫妇的公寓宽敞、简洁而充满艺术气息,夫妻二人收藏的现代艺术作品巧妙的点缀着不规则的空间,妙趣横生。约翰·奈斯比特已近90岁,当天他穿着天蓝色毛衣,银白色的头发与络腮胡在饱满的阳光映衬下,显得格外轻松幽默。朵丽丝一头干练精致的金色短发,搭配白色轻盈的衬衫,也与白色基调点缀着艺术品的公寓氛围十分相宜。由于正值中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朵丽丝特意将网络上的相关报道打印出来,夫妻两人就西方看待中国的刻板视角做出了一些不同见解。

 

政府报告展示中国领导人的自信

 

即便年事已高,奈斯比特夫妇仍经常访问中国,亲身体验这个国家的变化。朵丽丝指出,观察中国两会,重点不仅在于理解中国政府取得的成果,更要倾听报告中指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领域。奈斯比特夫妇十分强调,关于中国的见解不能建立在情绪的基础上,而是要回归事实,每年中国两会发布的政府报告,正是检验事实的最佳时机。

 

朵丽丝强调,西方的问题在于看待中国的视角未必建立在广泛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观点具有一定程度的扭曲。此外,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导致不同政党往往需要证明另一个政党的弊端,才能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导致不同政党在治理国家时,目标往往并不一致,两党永无可能就统一的目标合作,从而分散了资源与动力。相反,中国两会提供了另一种理解中国的方式:两会集结了来自经济、文化、政治领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表和委员,他们能够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致力于改善国民生活条件,促进国家富强。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赢在人心

 

约翰·奈斯比特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使用了“壮观”一词来形容。他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甚至是一个新方向,不仅激励了社会的发展,导向积极的结果,其影响力也波及社会方方面面。他强调,中国在扶贫工作中做得最成功的一点,是让贫困人口能够自力更生。约翰·奈斯比特举例形容:“西方人总问政府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在中国,人们问政府能帮助我做到什么,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后者更为积极主动。”奈斯比特夫妇尤其强调的一点是,中国政府的扶贫方式能够带给受帮助者一种尊严感,这正是中国式扶贫模式的积极因素。

 

朵丽丝指出,他们在中国的贫困地区旅行时,常常和当地人聊天,能感受到这些人表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后代能进更好的学校读书,获得更好的生活。她指出,这种感觉好像向水中扔了一块石头,一颗小石子激起千层浪,影响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约翰·奈斯比特也强调,这就是所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他强调,中国政府的成就,是在扶贫中赋予人尊严感,让他们能够思考自己的境遇,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奈斯比特夫妇也指出,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选择了一条非常特殊的路径,中国政府并不仅仅依靠承诺来实现脱贫,而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扶贫模式,这也是回应西方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一种方式。朵丽丝表示:“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值得期待,我们也希望以积极的心态近距离观察中国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未来:渴望学习的青年人

 

朵丽丝非常关注中国年轻人的发展,关于中西方青年在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差异,她认为重点取决于这种差异表现在何处。朵丽丝指出,经她的观察,中国的年轻人最关心两件事:第一、如何进入一所好学校,从而能够得到好工作;第二,如何找到对的人,一起建立家庭。所以,总结来看,中国年轻人的希望无非就是好工作和好爱人。奈斯比特夫妇指出,从这一点来看,西方的年轻人和中国的年轻人是一样的。但朵丽丝也指出,中国的年轻人虽然非常关心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排除代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外,中国的年轻人还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期待,这三重期待也会形成某种压力,形成中国年轻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特殊境遇。

 

但是,中国的情况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奈斯比特夫妇指出,2000年他们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还很羡慕西方人,如今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普遍更加自信和满足,虽然中国的年轻人也渴望去国外名校读书,但更多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工作创业。此外,奈斯比特夫妇也强调,中国的年轻人渴望学习。约翰·奈斯比特笑着形容,中国的年轻人总是处于“我能从您那儿学到什么?”的状态,而在西方,人们总是表现出一种“我们什么都知道,何必从别处学习”的姿态。奈斯比特夫妇认为,正是这种渴望学习的态度,赋予中国年轻人更多优势,他们积极好学,工作努力,他们关心如何前进,而不是如何减少投入,这就是中西方年轻人最大的差异。在奈斯比特夫妇看来,“渴望学习”正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也使得“学习型”社会充满发展的潜力。(人民网 记者 何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