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与世界新引擎

中国官方星期一(18日)发布了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向世界清晰展示了未来建立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在全球湾区发展中,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条件,决定了它将继续秉承中国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早在2017年7月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之际,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香港见证了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开始。

 

新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目标,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的总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尽管它面积仅占中国国土面积0.6%,人口数量不到全国5%,经济贡献率却超过全国GDP总量的12%,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和世界上三大成熟湾区 -- “金融湾区”纽约湾区、“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产业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初生牛犊,但有诸多后发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三,经济影响力位列四大湾区之首,近年来增速则是其他湾区的2倍以上。

 

不仅如此,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规模大、依港而兴的特色突出。数据显示,它的进出口贸易额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约4.5倍。此外,它条件特殊,大湾区由广东省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制度格局极其罕见。

 

和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的全球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空间巨大。《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地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和营商环境等得分远低于其它三大湾区;创新基础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也都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发展质量和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它还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匹配、发展不平衡等矛盾和问题,协同性和包容性有待加强。

 

为对标世界三大湾区,中国新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六大发展基本原则,即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必然要走创新之路、深化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路。

 

从《纲要》看,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至少有六大“新意”。

 

科技创新:一条“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将建成,中国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将对港澳有序开放,三地将着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制度创新: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产业创新: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体系,确立大湾区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优化制造业布局,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创新:实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和学术人才交往交流;

 

治理创新:建设国际一流的森林城市,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智慧生态城区。

 

这些将是大湾区建设开启新一轮创新实践的一部分,新机遇和新挑战必将和创新发展互为推动,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提供新经验和新方案。

 

大湾区发展是中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旗舰工程。自去年香港境内高铁与中国内地高铁联网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在重大基础设施上已获得硬件保障。未来,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将发挥各自优势、一体发展,最终成为带动中国中南、西南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遥相呼应,开放联动,构成中国国家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

 

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将为自身和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引擎和动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