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乡:追寻老家的“味道”

年味不仅有大年三十夜的烟花与阖家团圆,更有守候家中的父母为远方子女准备年货的那颗滚烫的心。为了享受春节期间的幸福时光,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人们已开始熏腊肉、做豆腐,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1月20日,家住该县大坪场镇水冲村檀木董组的刘少超与妻子杨红连早早起床,磨制豆子、生火烧水、打扫烤炉,准备制作豆香干,迎接节日的到来。豆香干属该县苗族同胞的一种特制豆制品,全手工制作,主要由过滤、烘烤、卤制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而成。

 

“小时候,我跟爸爸妈妈去外婆家拜年,豆香干是必备的一种礼品。”刘少超回忆说。

 

豆香干的制作是刘少超的母亲符紫先从娘家带过来的一门手艺,到刘少超时已经传了四代人。

 

为制作豆香干,刘少超特意租用了一间木板房。“制作豆香干要用大锅子烧柴火熬浆,在砖房里制作,不通风,熏黑房屋不说,关键是揭开锅盖时,雾气大,不好掌握,达不到出豆香干的最佳效果。”背着孙子的母亲符紫先站在一旁说,自己年纪大了,手脚没有年轻人麻利,现在只是站在旁边指导。

 

在制作豆香干的旧木房里,刘少超夫妻俩有说有笑。

 

一会儿,锅里冒响起了“咕都咕都”的声音,水蒸气不停地从锅里冒出,刘少超揭开锅盖,锅内泛起一层白花花的浆沫,木房里渐渐溢满豆浆的香味,他看了看,又用水瓢舀起半瓢豆浆拿筷子搅拌了几下,用鼻子吸了一下瓢里的蒸气,用食指沾着敷在筷子上的豆浆,放在舌尖上,然后拿起一碗浸泡好的石膏水,熟练地洒在豆浆沫上面。

 

“石膏水洒多了,豆腐就老,吃起来口感不好,洒少了,冷却时凝固性不好,豆腐成不了块状。”刘少超说这道工序叫点膏,是做豆香干最关键的一步。

 

对一个外行人来说,这是很难掌握的技术,可是对刘少超来说,则是轻车熟路,只见撒了石膏水后的豆浆沫渐渐消失,现出了白嫩嫩的豆浆花。

 

夫妻俩又开始摆放木匣子、垫纱布、舀豆花、搬砖块。冒着热气的豆花被刘少超倒进铺有纱布的木匣模具定型,并用筷子将豆花搅拌均匀,测量厚度,盖上木板,压上砖块,沥干豆花中的水分。经过半小时的冷却凝固,豆浆变成了豆腐块。

 

“这道程序讲究一个‘巧’字,豆腐的厚薄直接影响着豆干的均匀与规整。”刘少超说。

 

豆腐下箱时,妻子杨红连先在豆腐上面均匀地撒着特制的佐料,再让刘少超用小刀将其切成大小相等的豆腐块,然后将切好的豆腐块搬进屋内的烘烤架上,并不停地翻面烘烤。

 

刘少超捡起已烘干的豆腐块,放入调制好的卤水中,浸泡几分钟,一块块豆香干就做成了。

 

“快过年了,大儿子在外面工作,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今天特意做豆香干给他带过去,让他在外面也能吃上家乡的豆香干,记住家乡的味道。”符紫先说。

 

豆香干的口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是当地群众过年必备的特产年货。“松桃符紫先豆香干”在2016年铜仁市旅游美食大赛评比活动中被评为“铜仁市名菜”。(龙元彬 李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