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
这是8月30日在巴西圣若泽杜斯坎普斯拍摄的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 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在巴西圣保罗州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内的一座小楼里,坐落着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的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各类数据,刘正宽和他的团队正紧盯屏幕,做着记录。
作为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正宽介绍说,该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南美空间天气实验室,是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8月,去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目前中巴两国专家共同参与科研工作。
8月30日,在巴西圣若泽杜斯坎普斯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旁的设备室内,从中国引进的钠钾双波长同时探测激光雷达设备运转实时数据显示在屏幕上。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实验室的屏幕上,巴西多地监测站点的数据和北京数据中心的数据实时共享。实验室旁边的设备室里,来自中国的钠钾双波长同时探测激光雷达、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等设备为两国科研团队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
据介绍,空间天气有别于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地面天气,主要发生在距离地面30公里以上的空间。太阳活动是引起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
谈到设立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的初衷,刘正宽说:“中国与巴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东西和南北半球‘对称共轭’的优势,而且巴西实验室同国内相配合,能够实现空间天气晨夕监测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回忆起实验室的建设过程,刘正宽说,2014年刚来巴西时,人员少,事务多。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巴西设立的首个联合实验室,在科研工作之外,他和团队还需处理科学仪器入关、设备电压频率转换、两国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沟通等事务,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摸索一点点解决。
8月30日,在巴西圣若泽杜斯坎普斯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旁的设备室内,从中国引进的钠钾双波长同时探测激光雷达设备在运转中。新华社记者 李明 摄
去年6月,实验室的激光雷达系统建设团队跨越半个地球抵达巴西,来不及倒时差便投入工作,却因为水土不服、蚊虫叮咬,数名成员相继病倒。然而,由于设备需要进行夜间调试,到医院打点滴、回来接着熬夜工作成为那段时间的常态。
中巴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的巴方运营负责人若阿金·科斯塔说,从实验室成立至今,他迎、送了数批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他们的专注和效率令人敬佩,中国的参与对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
科斯塔说:“空间天气的研究需要不同国家的协同合作且不断投入人力物力。中方在巴西设立实验室后,我们看到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中方在专家资源、设备等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室成立后,已有数名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前往中国深造,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刘正宽介绍,实验室目前已在圣保罗州的卡舒埃拉保利斯塔设立了南美数据分中心,在南里奥格兰德州的圣玛丽亚布置了3台设备,用于研究中巴两国近地空间环境等科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建成环绕地球一周的、完整的空间环境监测子午圈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他期待,未来空间天气能够同近地天气一样,实现预报式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的应用转化。(新华社巴西圣若泽杜斯坎普斯电 记者张启畅 张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