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收益率破高位敲响债务警钟
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当地时间24日盘中突破3%这一重要心理关口,随后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连锁反应。一旦10年期美债收益率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将逐渐抬升全球政府、企业及普通居民的融资成本,债务风险敞口势必扩大,从长期看将抑制世界经济增长。
多重因素推升美债收益率
3.003%,这是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自2014年1月以来首次摸高至3%之上。此外,当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曾逼近2.5%,为2008年9月以来最高;5年期美债收益率报2.838%,为2009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
有分析指出,美国大量的新债发行计划和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目前,美国新债发行计划已经达到了14.9万亿美元,而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站上了每桶75美元,为2014年12月以来最高。德意志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固定收益产品交易主管波拉克认为,近期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经济扩张进入第9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在6月加息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债券收益率。
今年2月,当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2.9%时,曾一度引发美国股市超过20%的下调。因此,当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盘中站上3%后,24日当天,一方面纽约股市三大股指相继告跌,另一方面,欧洲债券市场立即响应,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也水涨船高。
牛顿投资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门主管布赖恩预计,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整固点位”在3.1%至3.4%。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意味着,3.5%已不再遥远。
融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对资本市场来说,美债收益率高企有可能推动全球资本大搬家,机构投资者可能迫于资金安全的压力,在投资组合中将部分资金由股市转移到债市。《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国债收益率升破3%可能会惊扰一些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多年来一直认为低收益率为高股票估值提供了合理性的投资者。
据报道,美国金瑞基金首席投资官布伦丹·埃亨认为,当前美股估值高于历史水平,面对负面消息时波动更为剧烈。埃亨说,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逐步推进,美股相对其他固定收益资产投资吸引力下降,未来仍面临调整压力。
对美国经济来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普通家庭,未来融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美国州以下各级政府在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时,主要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作为参考标的,未来发债成本将随其上升,或危及基础设施投资前景。对美国普通消费者来说,房贷利率、汽车贷款利率也将跟进上升,打破他们的收支平衡。美国居民消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3,一旦受到影响,其后果可想而知。高盛此前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如果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5%,美国经济将显著放缓,而美股可能下跌20%至25%。
不过,加皇资本市场利率战略主管克罗赫迪表示,由于美国消费者不像上次扩张期时对债务有那么大的风险敞口,即便国债收益率突破3%,短期内也不大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从历史上看,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并突破心理关口,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有报道说,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大幅飙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增速达3.8%,创下2011年以来最快增速。报告预计,今明两年全球增速都将进一步提升至3.9%,与今年1月的预测值相同。不过,该组织同时警告,对全球公共和私人债务膨胀局面要保持警惕。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公共和私人债务总规模已达创纪录的164万亿美元,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高出40%,相当于全球GDP的225%。高债务使得政府、企业和家庭面对金融条件突然紧缩时更脆弱,会导致市场下跌,加速新兴经济体资本外逃,加重市场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损害经济增长。
还有分析指出,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与美联储加息相互促进,将诱发部分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对国际“热钱”依赖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短期内大量资本外流冲击,汇率风险上升。
美联储加息步伐恐加快
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还引发了市场关于美联储可能加快加息步伐的普遍担忧。法新社报道称,华尔街的投资者担心,美债收益率走高,将向美联储释放明显信号,刺激后者加快加息步伐。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年内加息四次的概率已高达48.8%。
美联储在3月宣布今年首次加息时预计,2018年仍将加息两次,与2017年12月的预测一致。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此前公布的上次货币政策例会纪要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对美国经济预期乐观,认为通胀率将进一步回升,未来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加快。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达德利近期就明确表示,加息四次的节奏仍可以认为是渐进的。
美国外汇策略公司董事总经理施洛斯伯格认为,美联储可能是现在全球主要央行中最激进的一个,正试图在多年量化宽松后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而市场这次终于注意到了美联储与全球其他一些主要央行不断扩大的利差差距。(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