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台湾学生在京研习中华文化 了解大陆 从心开始
海峡两岸大学生共同绘制象征友情的扇面。左为台湾世新大学学生陈觉安,右为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王凯隆。吕安琪摄
1月28日,台湾世新大学和铭传大学的84名青年学生结束了北京之行,准备启程返台。“虽然天气好冷,但我还是很爱北京,真的好棒啊!”回想起这8天8夜,吴姿颖仍抑制不住激动之情,“明年,我还想来!”
吴姿颖是世新大学公共关系与广告学系的大二学生,也是本次台湾青年学生中华文化研习营的成员之一。这个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主办、中华文化学院承办的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已有很多台湾青年学生参加。
从1月20日起至2月2日,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校的8个团共400余人先后在北京步入了一场文化之旅。
心心相印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1月27日,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多功能厅内,来自铭传大学的魏祐辰沉醉在昆曲《牡丹亭》婉转的唱腔中。“仅凭两个演员、一位笛师,就能演绎出如此动人的音乐。”他不由得感慨。
来自商品设计学系的陈依萱则为中国园林之美所倾倒。“传统美学会给我们设计带来很多灵感。”在参观中国园林博物馆时,她对屋角的飞檐、镂花的窗棂格外感兴趣。
而对于大多数台湾学生而言,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是他们此行最大的期待,也是他们心目中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1月24日,铭传大学团如愿来到了八达岭长城。蜿蜒的长城从群山中逐渐显现,车厢内尖叫声一片,“太壮观了,我要登顶!”铭传大学的曾子芸大声喊道。刚下车,他们就兴冲冲地奔向了景区入口。
一口气登上北五楼,眺望苍茫群山中的万里长城,曾子芸和伙伴们激动得跳了起来。驻足千年不倒的长城之上,感受古人也曾见过的壮阔风景,“会有心心相印的感觉。”魏祐辰说。
从故宫的红墙琉璃瓦,到颐和园的临水游廊,从国博的传世珍宝,到卢沟桥的狮子……这些极富历史感的文化名胜在台湾青年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月21日的开营仪式上,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功勤谈及此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习营,认为意义重大,来这里可以探寻中华文化的心灵原乡。他希望对中华文化怀有赤诚之心的台湾学子能珍惜机会、用心感受。
见证友情
1月27日下午是脸谱与团扇绘制体验课,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凯隆和来自世新大学的陈觉安共同绘制了一幅名为“爱”的扇面。繁体的“爱”字上斜插着一枝梅花,右下角还有一颗小爱心。“这是我们友情的见证。”说毕,他俩用手比了一个大大的心。
作为本次活动的志愿者,王凯隆和其他3位同学担任世新大学的学伴。在研习营开幕式当天,王凯隆身体不适,同组的志愿者劝他回去休息,但身为组长的他放心不下,还是坚持了下来。下午,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兴奋的台湾学生们还想自发去体验老北京火锅、看夜景。王凯隆和其他几位志愿者商量后,决定随同前往。一直到晚上12点多,将最后一组台湾学生送上出租车后,他们才踏上了回学校宿舍的路。
活动期间,有同学拉杆箱坏了,他们会主动帮忙网购;有同学感冒发烧了,他们大半夜跑出去买药;有同学对移动支付很好奇,他们就耐心展示微信、支付宝的多种便捷功能……
学伴们的细心、周到也都被台湾学生看在眼里。闭营仪式上,来自世新大学的沈怡廷动情说道:“北京是一座很有人情味的城市,从陌生到打成一片,从相对无言到无话不谈,我会永远记得北京的朋友们。”
中华文化学院的吕倩是今年南台湾团的带团老师,这也是她工作以来第五次带团。她说,每年活动结束后,台湾学生们都会在意见簿上留下许多感谢的话语,“这是他们了解大陆的美好开始。”
融入大陆
“这两年想来大陆读书、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经常有人问我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铭传大学团团长郑典诚老师说。
来自逢甲大学的陈玮濠是台湾高雄人,他有一个来自江苏淮安的女朋友。“过两天我会去淮安看她,我们打算明年结婚哦。”他笑眯眯地说。因为女朋友的关系,他对大陆有格外的亲近感。
从4年前开始,陈玮濠几乎每年都会来一次大陆,或是观光旅游,或是参访交流,大陆的快速发展让他惊呼“一年一个样”。两年前他到过宁夏银川,“我惊讶地发现,即使是身处内陆的银川,也非常繁华、整洁、现代化。”
这次,他和家族里的8位兄妹一起报名参加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希望能到首都看看最新的发展变化。他非常关心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治国理政方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跟上时代的大潮流,才能把握机遇。”他坦言,许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后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平台。未来到大陆工作、定居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华莘文经创意交流协会副理事长陈香伶从2003年开始,就多次组织台湾学生参加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在她眼中,这是台湾学生融入大陆的第一步。近年来,华莘协会还为有意在大陆进一步发展的台湾学生提供了不少读书、实习的机会。
“把树苗种在盆里就是普通的盆景,但是种在大陆的广袤土地上,就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南台湾两岸关系协会联合会主席蔡金树说道,他非常希望这次活动为台湾学生打开视野,助力未来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