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湾人才留岛发展意愿低 登陆打拼常态化

日前,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报告”,台湾排名较去(2017)年退步4个名次,出现人才流失的警讯。岛内专家也认为,人才不被重视、薪水不高、等弱项,造成“台湾的人才流出去,外面的人才进不来”的窘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湾四小龙成为过去式

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这也是有些台湾同胞念念不忘的优越感,和挥之不去的小确幸情节。可是,随着岛内低薪困境、市场小机会少、延揽人才滞后等问题,让台湾各领域各专业人才看不到希望与未来,只能感叹“薪酬难、人心冷”。

 

创业环境让台湾人才心灰意冷。在严重的人才外流和短缺的境况下,蔡当局依旧先政治后经济,拼政治的热度超越拼经济,“转型正义”,“新南向政策”,“绿色恐怖”,都让台湾同胞感觉蔡当局搞政治热火朝天,拼经济纸上谈兵。岛内舆论认为,蔡当局要当台湾人才的“靠山”,根本就是搞文字游戏,空喊口号的假把式。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工作环境,政治热度高过一切的当下,岛内人才还有什么心思工作呢?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湾上班族近4成是月光1

台湾上班族近4成是月光

薪酬薪水让台湾人才凉了半截。蔡英文上任之初承诺要“帮年轻人加薪”。可是如今岛内年轻人并没有看到诺言变行动,反倒见证了期待落空,诺言成了谎言。台湾1111人力银行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21-30岁台湾青年中,95%的人不满意目前职场生态,超过7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职场上最不满意之处是“薪资太低”。比如台湾的大学教师月薪只有七万五左右的新台币,大学教授也只有月薪平均在十万元新台币上下,普通的台湾讲师在台湾,钟点费每小时只有七八百元。这些人除去交通费、餐费后,就所余无几了,糊口易,养家难。所以,薪酬薪水的问题让台湾人才心凉了半截,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未来的梦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失业率攀升,基层劳工五一劳动节走向街头争取,主要诉求“反失业”、“要尊严”。(中评社 黄筱筠摄)

失业率攀升,基层劳工五一劳动节走向街头争取,主要诉求“反失业”、“要尊严”。(中评社 黄筱筠摄)

失业高升让台湾人才灰心丧气。数据显示2016年台湾就业增加率仅0.62%,不到马当局8年平均1.06%的6成,在失业人口中,20至24岁的失业率已超过13%,在所有年龄层中所占比例最高。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又何谈拿出特殊的措施来留住台湾人才呢?画饼充饥,纸上谈兵,只会让台湾各行各业的人才选择离岛圆梦打拼。劳资矛盾加剧也成为台湾各级人才灰心丧气的另一要素,涨工资有困难,工作岗位较欠缺,人难尽其才,岗难满其长,久而久之,台湾人才留下来的心就会逐渐变冷,假如这种冰冷的心越来越寒,就再也不会相信蔡当局的美丽谎言了。

 

挽留措施让台湾人才兴味索然。欧洲在台商务协会发布2019年度建议书指出,台湾有关延揽外来人才的相关法律不但是叠床架屋,且几乎“连台湾人都看不懂”,建议台湾当局予以简化。同时,台湾的相关法律仍有欠缺弹性之处,尤其应排除“资深高阶员工与经理人”,适用一般员工的工时及加班费规定。台湾如此的挽留人才的措施让明白人越看越糊涂,外行人越看越迷茫。还有,蔡当局对各级人才看似如饥似渴,但是对他们的福利待遇、生活保障、就医保健等方面却是华而不实,比如对陆生纳入健保一事,不仅反复无常,而且还出尔反尔,陆生和“外籍生”、“侨生”一样,保费全额自付。如此的政策看不懂、措施讲不明、保障有水分只会让岛内人才留不住,外部人才进不来。

 

创业环境差、薪资薪酬难、失业失心多、挽留措施单,老问题越积越重,新问题越累越多,旧病新病就会让台湾的人才外流越加严重。显然,蔡当局成为台湾人才外流的最佳“促销员”和有力“助推者”。

 

岛内人士指出,台湾的希望在大陆,只有两岸好台湾才会好,也只有牢牢抓住大陆的发展商机才能让台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腾飞,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台湾立足大陆走向世界。所以,良好的两岸关系才是解决台湾人才外流的正道和良药。

 

大陆商机多。大陆是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地区、第二大进口来源、第一大外贸顺差来源、第一大对外投资地。台湾教师普遍认为,大陆的教育行业和重点院校职缺多、升迁机会大、研究经费有保障,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现实感。大陆先后设立的11个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了对台资的开放,国务院接连出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大幅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商务部还将结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政策举措,引导台资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协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帮助台商解决在大陆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湾《远见》杂志今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台湾年轻人愿意到大陆求学、工作和创业。

台湾《远见》杂志今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台湾年轻人愿意到大陆求学、工作和创业。

大陆空间大。台湾1111人力银行副总经理何启圣表示,台湾受薪阶级包括企业主约70万人在海外工作,其中35万人在大陆,此外,表态愿意前往大陆投资、工作或求学发展的台湾年轻人高达59.2%,7成上班族希望到大陆创业。台湾有50~100万人在大陆就业,且以青壮、高阶、专业及主管人才为主。台湾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选择也不再仅仅锁定于欧美和东南亚,而是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大陆。一位毕业于台湾排列前十名的名牌大学台湾网友,坦言大学毕业后在台湾与大陆遭遇了工作的不同境况,工资薪酬比期待的要高,工作环境比台湾要顺心。更有台生台青直言,来到大陆之后,我的生活越来越好,路越走越宽广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调查显示,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台湾《远见》杂志调查显示,台湾青年群体对大陆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陆保障好。大陆开放台湾研究人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使得台湾来大陆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有了经费支撑和政策照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助力他们创业发展;建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鼓励台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台商走电商”,帮助台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为在大陆学习的台湾学生增设具有较高荣誉性质的奖学金;放宽台胞在大陆事业单位的就业地域;开放在大陆工作的台湾研究人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扩大取得大陆律师执业资格的台湾居民执业范围的措施,助力台湾籍律师在大陆创业圆梦。

 

习总书记强调,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分享发展机遇和提供同等待遇,这不仅有大陆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办实事的善意,还有让台湾同胞搭上大陆发展快车、共享大陆发展机遇的诚意。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台胞选择留在大陆不回台湾,除了薪水的问题,更多则是顺心、安心、温馨的打拼环境,因为在这里台胞创业顾虑少、生活忧虑少、工作烦心少,大陆强有力有感有亲情的便利举措,以及尊重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的环境氛围,既助推了台胞融入大陆的脚步,还提升了台胞立足大陆的信心,增强了台胞扎根大陆的动力。(本网特约评论员贾永辉供稿,仅代表个人观点。)

惠台政策吸引台青大陆圆梦 “创二代”靠新技术获天使投资

2018-11-23

 

惠台政策吸引台青大陆圆梦 “创二代”靠新技术获天使投资

 

台青郭冠逸。(中国台湾网 马一娜 摄)

 

德阳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是西部第一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2017年5月12日,德阳弘益智电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成立了。“创二代”台青郭冠逸接受本网记者采访表示,“互联网很容易被模仿,沿海地区市场更饱和、竞争更激烈,这也是我们选择来到德阳的一个原因。”

 

离开家族生意 德阳实现梦想

 

郭冠逸当初到大陆发展,主要是家人要他到杭州接手家族生意,但他觉得那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郭冠逸在一次聚会活动中与朋友刘惠菁聊到了无线充电技术,他们都觉得“充电宝”、“充电线”已成为新的“城市垃圾”,而无线充电会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并希望能把这项技术带到大陆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就这样,当时四川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的环境及各项政策吸引了他们来德阳实现梦想。

 

郭冠逸介绍,弘益智电于2017年5月参加德阳创客大赛荣获二等奖殊荣,并在同年6月底与德阳阳光天使投资基金签署投资协议,成为目前德阳市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内唯一获得政府“天使投资”的青创公司。说到现在公司运营的情况,郭冠逸表示,公司运行的不错。“公司在德阳落地,在成都有办公室,在杭州有子公司,在广州深圳都有我们的设备在。”

 

德阳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一直致力于打造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对台招商引资、两地青年交流的3大平台。“一个园区、双重服务、一套政策”的建设发展模式是创业园的亮点和特色。“园区提供3年免房租和免物管费。”郭冠逸表示,德阳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为台湾青年来德阳创业提供了优惠。“创业项目经过认定后,可以领取创业补贴。”

 

惠台措施落地 吸引台青赴陆创业

 

2018年2月,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出台后,大陆十几个省(市)、地区推出细化落实措施。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台资企业数量最多、拥有涉台园区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今年9月,四川省紧扣“31条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发布《关于促进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川台70条”)。措施共计70条,逐步为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在四川投资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要有勇气去跨出这一步。”郭冠逸表示,台湾市场太小,台湾青年不敢踏出来大陆创业的第一步。“31条政策的出台,可以吸引还在台湾的年轻人来到大陆创业。”郭冠逸说自己比较敢去做,“失败了会承受打击,但是还会爬起来。”

 

郭冠逸还和记者介绍了如今网上办理营业执照的便捷,“现在很方便,不需要备案,在网络上登记后,再把原件交到工商部门,一个礼拜营业执照就出来了,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居住证”便利台胞 落实同等待遇

 

9月1日,台湾居民居住证正式开放申领,符合条件的台湾同胞自愿申领居住证,并在居住地享受到与大陆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便利。

 

郭冠逸为记者展示了自己新办理的台湾居民居住证,他表示,此前持有的台胞证只有8位号码,还是会造成些许不便。“一些酒店只接待大陆居民,拿着台胞证不能入住大陆酒店”,“坐高铁也不能直接在自助取票机上取票,需要到窗口去排队”,如今有了居住证,住宿不会再受限,自助购票也更加便捷。( 中国台湾网11月23日德阳讯 记者 马一娜)

展开全文

【海峽兩岸】两岸新媒体联合采访:创新吸引台湾人才进广东

2018-11-06
展开全文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2018-11-23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1978年,中国绝大多数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

 

1978年,中国的GDP不到0.4万亿元;

 

1978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仅为1.8%;

 

……

 

富国丰盈,中国很穷。人家在前,我们在后。

 

1978年岁末,一声后来被标识为“改革开放”的发令枪响起,掉队很久的中国,开始了起跑,加速……

 

2017年,中国高铁时速已达350公里;

 

2017年,中国的GDP升至82.7万亿元;

 

2017年,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提高到15%;

 

……

 

开放是风,改革为浪,乘风踏浪,狮醒龙腾。

 

起于1978年的一场变革,让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实现惊天一跃,用“中国速度”开创了“中国奇迹”。

 

参与,受益,见证,这里要讲述的,就是在弄潮逐浪的台胞眼中,这一“中国奇迹”的四十年“进行时”。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1979年4月,深圳被划为第一个特区时,还只是个“水草寮棚”的边陲小镇。

 

旧貌换新颜。如今,深圳博物馆讲解员王晓晨在向中外游客介绍时都会提到,深圳国贸大厦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创造出了“三天建好一层”的速度。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资料照片:这是1985年底竣工的深圳国贸大厦。(新华社记者 段文华 摄)

 

确实,“三天一层楼”,这是曾被人们熟知的“深圳速度”,也是改革开放最初的节奏。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记者采访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陈忠和(右二)、秘书长卢政群(左二)

 

深圳台商协会会长陈忠和回忆说:“那个时候经过罗湖海关的时候,入境只有我们六个台商。沿着大直路走,深南东路,到了右手边的上海宾馆之后,后面是没有任何一栋建筑物的,跟今天来对比太强烈了!”

 

改革风来催生两岸花开,是那个“春天的故事”中的一个。

 

2018年6月6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迎来30岁生日,总裁郭台铭专程赶来,与676名和集团同龄的员工一起切蛋糕。

 

这家1988年在深圳投资设厂的台资企业,和着特区飞快的节拍,眼下已成长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巨头。

 

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裁陈振国提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也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很骄傲可以成为“中国智造2025”工业4.0的排头兵、领头羊。

 

深圳以年增23%的高速度飞翔了近40年。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航拍高耸入云的平安金融中心,它与繁华的深圳福田中心区相得益彰。(新华网 刘东林 摄)

 

今天,人们谈论深圳,已不再是“三天一层楼”,而是平均每天51件发明专利……追求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活力让这座城市始终置身于高光之下。

 

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主任台商李大维认为,产业基础在,做事落地的文化在,开放合作的精神在——这三个打造了所谓的“深圳速度”。

 

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高铁首发,北京和上海相距1318公里的两座城市,运行时间从5个多小时压缩到4个半小时——这是至今保持的世界高铁商业运营的最快速度。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6月26日,“复兴号”G123次列车驶出北京南站。当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分别担当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车。“复兴号”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北京台商协会会长章启正表示:“太神奇了!我第一站就是从北京到上海。这个高铁超出我所能想的,太棒了!”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记者与接受采访的北京台协会长章启正合影

 

中午在北京吃碗炸酱面,坐上高铁,傍晚便可在上海外滩守望浦东璀璨的夜景。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网上盛传的上海今夕对比照片,因发展变化之大曾在朋友圈刷屏。(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时间的指针回拨,成为新区前的浦东,目之所及一度尽是荒烟蔓草。

 

上海台商协会会长李政宏回忆道,我们工厂附近都是田,那肯定也没有什么路灯,你去浦东还要摆渡,才会有流传那一句话嘛,“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加速改变始于28年前——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4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开发浦东的十项优惠政策和措施。9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向中外记者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九项具体政策规定。浦东的开发、开放随即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1993年杨浦大桥建成通车后,浦东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图片来源于人民网)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游文人表示,中达电通从当年刚进到上海浦东来一路到现在,每年以26%的复合成长率在成长。现阶段我们有71个分支机构,最远到黑龙江哈尔滨、新疆乌鲁木齐,最南到海南的海口。

 

从一片农田湿地,到开发区再到自贸区,乃至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浦东仅仅用了28年。未来,这段“加速度”传奇也还将继续。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112天过去后,10万平方米的8栋单体建筑在雄安新区拔地而起。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不过这次,除了速度,令人更多惊叹的将是科技与创新带来的换挡升级。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这是鸟瞰雄安新区容城县城(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一幅充满绿色与智慧、活力与梦想的未来城市图景,正在我们面前渐次铺展。而对于这一象征改革开放“千年大计”的雄安蓝图,逐浪忘返的宝岛同胞,同样有着无限憧憬——

 

台湾时际创意传媒总监张耀水:可预见的未来,雄安新城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繁荣跟工业科技发展的重镇。

 

台湾东森电视记者陈学风:所以对台商而言,吸引力是很大。

 

台湾《工商时报》总经理吕庭华:深圳从无到有,浦东从无到有,那现在雄安,政府这么大的力度,一定会把这个计划如期完成,我想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我们从来不是唯速度论者,但40年间,从深圳到浦东再到雄安,中国却上演了一个个“速度与激情”的故事,故事的背后,其实映现的是中国几十年如一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魄力与坚韧。

 

《改革风来,两岸花开》——速度篇

 

2017年10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听,新时代起跑的发令枪响了……

展开全文

十九大一周年,同胞心中的“秤”日益公平(萧萧话两岸)

2018-11-22

还记得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九大报告时谈到对台内容时,会场内多次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还记得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岛内一项两岸关系年度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观感首次逆转成为好评居多,对大陆政府的好感也是历年最高,愿意赴大陆就业的比例也较上年大幅增加。如今,一年过去了,祖国大陆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继续信守并践行着“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的承诺,出台的对台同等待遇等政策受到台湾民众的广泛好评,两岸民间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台湾民众心中的那杆“秤”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公平。

 

一、十九大一周年,是两岸主流民意未曾改变的一年。

 

十九大一年来,民进党当局仍然没有放弃那个受到岛内主流民意强烈批评的、错误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也因此继续呈现官冷民热的状态。在两岸关系情势严峻的时候,十九大发出了关键之声: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些话,正是说出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

 

百姓心中有杆秤,期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从岛内各类民调皆可得知。台湾民众早已厌倦那些非蓝即绿的政治恶斗,早已看穿民进党只顾自身政治利益而置民生于不顾的自私行径。台湾《旺报》有篇文章,发出了台湾主流民意的心声:我们很希望两岸关系稳定、台海和平,但这需要台当局围绕“九二共识”安定下来,别再瞎折腾,但是台当局却利用手中权力,生生制造出与大陆对立的氛围,我们要说的是,这种氛围因为不符合台湾公众的利益,终究持久不了,台当局付出沉重政治代价是迟早的事。

 

二、十九大一周年,是“31条”集中发力的一年。

 

十九大报告提出“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宣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等政策方向。很快,2018年2月,大陆发布实施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各省区市也紧接着相继出台具体措施,台湾同胞一直期盼的同等待遇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发展机遇也获得了具体落实与扩大。

 

“31条”为台胞把握新时代新机遇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特别是台商群体,“31条”更是成了他们搭乘大陆经济成长快车的一个重要平台。难怪有台湾媒体指出:民进党当局拼政治,造成经济不利影响,民众生活更加困难,大陆却提供台湾民众更多发展机会,高下立判,嘉惠民生获得台湾民众认同。

 

三、十九大一周年,是让台湾同胞看到更多希望的一年。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总书记用“奋斗”定义新时代的精神气质,让“奋斗”成为过去一年来大陆发展进步的实践逻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因为在岛内的“闷经济”状态下看不到希望,而愿意把自己的未来寄托给敢拼敢赢、生机勃勃的大陆。

 

民进党当局靠欺骗进行的政治表演,越来越无法愚弄台湾百姓。当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和生活的重心放在大陆,他们正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分得清是谁在默默地为台湾同胞做好事,又是谁在破坏台湾同胞的利益。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十九大闭幕后的一年来,两岸民众不断从实践中确认: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也必将在今后继续引领着两岸同胞,在复杂的两岸关系中克难前行,不断开创新局。(马萧萧)

展开全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北京市台胞参观特展感受“伟大变革”

2018-11-22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北京市台胞参观特展感受“伟大变革”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

 

“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陆台胞在政治上、生活上、事业上都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充分感受和享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在京二代台胞张宁这样对记者说。

 

21日,北京市台联组织在京台胞代表人士近百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这里的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一同回顾改革开放40年大陆各方面“沧桑巨变”的伟大成就,重温这40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和重要结点。

 

展览上,一幅展板引发了记者的关注。10年前,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了空中直航、海上直航、直接通邮的重大进展,在北京市举办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京台胞郑坚的一封家书当时寄往台湾。一幅照片定格了当时的历史瞬间,宣告了两岸进入了直接通邮的新时代。在展览现场,记者有幸见到了郑坚之子——在京台胞徐波先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北京市台胞参观特展感受“伟大变革”

 

在京台胞徐波先生手拿“两岸直接通邮仪式”报纸,与展板合影留念。

 

“在通邮仪式上,我是作为一名记者站在台下,我的父亲在台上。” 徐波先生说。两岸“三通”不仅拉近了两岸地理上的距离感,也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让两岸同胞历史命运更加紧密连接。

 

40年来多次往返两岸的徐波先生表示,感谢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全面发展一直在上升,而台湾一直在下沉,让两岸同胞对两岸形势发展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两岸未来不言自明,会有更多的台胞“用脚投票”。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北京市台胞参观特展感受“伟大变革”

 

在京台胞张宁先生为台胞解说展板内容上的珍贵瞬间。

 

一直工作在涉台工作前沿,台盟中央原秘书长张宁先生,同样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对40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两岸交流交往取得巨大进步的40年,见证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各个里程碑。通过今天这个展览,既展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成就,给了台胞很大的启发,也提示了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华夏经纬网11月21日讯 记者李昕)

展开全文

台湾人才集聚福建安溪 “第一资源”成产业“加速器”

2018-08-06

“台湾机床领域尖兵陈志明的到来,为企业注入了新活力。”福建省正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正丰数控”)董事长何轸炎如是评价公司引进的台湾人才陈志明。

 

2014年陈志明加盟后,坐落于福建省安溪县的正丰数控技术专利陡增。其中,车铣复合机技术填补了大陆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仅此一项去年就让公司销售收入突破一亿元(人民币,下同)。

 

安溪县现已集聚159名台湾高端人才,成为台湾人才的集聚地。与此同时,台湾人才的集聚,成为安溪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走进福建晶安光电有限公司(简称“晶安光电”)体验馆,一面“专利墙”格外引人注目:128项专利挂满洁白的墙面。得益于这些专利,晶安光电拳头产品——蓝宝石衬底成本降低一半以上,产销量全球第一。

 

三年前,台湾大学博士谢斌晖带领他的团队加入晶安光电。晶安光电相关负责人坦言,引进这个团队,使公司填补了技术空白,得以迅速发展。

 

晶安光电蓝宝石衬底芯片项目上马后,“虹吸”一大批中下游企业接踵而至,形成安溪光电产业的“聚巢”效应。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叶政贤说,该产业园已形成“衬底-芯片-封装-应用”一条龙的光电产业集群,产品销向台湾地区及韩国等地。

 

在晶安光电,还有福建引进的台湾高层次人才、副总工程师徐翊翔。晶安光电负责人称,在徐翊翔的团队努力下,公司实现高端LED用蓝宝石材料的国产化。

 

集聚安溪的,不只是台湾人才。

 

福建三安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手,在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区内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植物工厂,跨界发展光生物产业。“8位博士常驻公司,身后还有匡廷云、方精云等中科院院士提供技术支撑。”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人士说。

 

依靠人才引进带领企业发展的故事,在安溪还有很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植物工厂研究院,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举办海峡两岸人才项目合作对接会……安溪的产业发展有了一个个“专业智囊团”。

 

在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看来,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高端团队、兴办一个优质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效应,使人才实现了“集团作战”,引发了产业的聚变效应。

 

“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向荣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紧紧围绕新旧动能转换,让人才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让人才的智慧转化为产值、经济增长点。(黄瑶瑛  吴清远)

展开全文

钟厚涛:两岸关系开启新征程 和平统一再谱新篇章

2018-11-20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timg (2)

钟厚涛  中评社网络资料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下,两岸经贸关系稳中有进,两岸民间交流日趋热络,两岸青年交流逐步往纵深方向发展。

 

两岸关系的发展,既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底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的关键地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台湾民进党当局由于意识形态作祟,始终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被蒙上沉重阴影,两岸官方交流也全面停摆。在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上,中国大陆不会有任何妥协和让步,这也向台湾当局发出了明确的警示信息:即台当局未来要想顺应岛内主流民意妥善处理好两岸关系,重新恢复两岸官方交流,唯一的化解之道就是早日接受“九二共识”,舍此别无他途。中国大陆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还不断强化同岛内所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动,这也进一步在两岸之间凝聚和扩大了反对“台独”、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

 

  二是遏制“台独”分裂行径,防范化解台海重大风险隐患。

 

长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一直是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了重大变数。特别是民进党重新在岛内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拒不放弃“台独党纲”,反而通过“文化台独”、“教育台独”、“社会台独”等方式加速布局“去中国化”进程,限制和阻挠两岸各项正常交流,妄图削弱甚至切断两岸之间的历史文化连接,让台湾同胞“只知有台湾而不知有中国”。对于“台独”分裂势力的种种卑劣行径,中国大陆一直保持着洞若观火的警觉心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六个任何”,强调“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并重申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

 

面对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蠢蠢欲动,中国大陆积极防患于未然,并在关键时刻果断出击,给“台独”分子以有效震慑。中国人民解放军相继举行了多轮军事演习,果断出动轰-6K等战机连续“绕岛巡航”。中国大陆一系列行动,有效挫败了多项“台独”分裂图谋,强烈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还采取多项措施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在台海兴风作浪,防止岛内外各项势力与外部介入因素勾连、沆瀣一气,坚定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是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两岸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虽然历经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两岸民众的命运始终紧密关联,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我们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在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下,中国大陆相继出台多项惠台政策。今年2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9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给台资企业和台湾同胞带来了巨大机遇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中央政策的导引下,各部门、各地区也积极跟进,并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项落地细则。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8个省的40个地方以及1家央企出台了具体惠台措施,包括上海“55条”,福建省“66条”,厦门“60条”等等。这些举措的不断出台,受到了广大台企台胞的热烈欢迎,既有利于协助台资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快转型升级,“台商搭电商”,拓展内需市场,获得更多商机,也有利于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搭建更宽广舞台,并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大陆也为广大台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些台资企业利用中欧班列这一稳定高效的物流新渠道将产品运往欧洲,瞬间打开了更大的市场。一些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联手,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此外,在今年11月上旬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大陆还以“台湾亲”为主题,专门为广大台商设置了台湾区。在台当局有意干扰情况下,广大台企依然踊跃报名,有近百家台企参与盛会,其中超过1/4都是从岛内跨海而来,其余72家为大陆台商,分布于电子、智能、医疗、食品、服务等五个展区,展区面积共计2253平米,这也充分展现了广大台商主动西进大陆、愿意融入到大陆发展的浪潮中来。

 

  四是全面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兼具情理法多种意涵,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了将“两岸一家亲”理念落至实处,中国大陆换位思考,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为了给在陆台胞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国大陆在充分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发放台湾居民居住证。为了解决金门同胞吃水难的问题,中国大陆克服多种困难,铺设专门管道,向金门供水,两岸同胞期许多年的“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中国大陆的一系列举措,也赢得了台湾同胞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认可。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熨平心理创伤需要亲情和时间,未来大陆将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台湾人民工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不断促进两岸社会文化融合。

 

  五是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反复证明,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在迈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台湾同胞不应该缺席,也一定不会缺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并呼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青年昭示着民族的希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大陆高度重视两岸青年交流工作,不断创造条件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等搭建更为宽广的舞台。在大陆各项善意的感召下,据调查,台湾青年西进大陆的意愿不断高涨。此外,今年到大陆求学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呈现倍数增长态势。台湾青年人的表现,不但无情地打脸了蔡英文所谓台湾青年人是“天然独”的不实说法,也再次证明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两岸分裂开来。两岸青年交流的不断深化,已经成为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势将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这是在总结历史规律和两岸关系发展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相信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台湾同胞对于大陆的向心力也将与日俱增,两岸将以强大的民意基础作为支撑,共同把握大势,持续增进融合,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克难前行,携手谱写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篇章。(作者钟厚涛,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