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环保先行 港珠澳大桥成伶仃洋上最美地标

中央广电总台海峡飞虹报道(特派记者 肖中仁)历时十余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桥24日正式通车。为了建设好这座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的建设者们在科研技术和环保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这一工程成为伶仃洋上的最美地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港珠澳大桥路线总长约55公里(沈湜拍摄)

港珠澳大桥路线总长约55公里(沈湜 摄)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集桥梁、岛屿、海底隧道于一体,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其中,主体工程的跨海桥梁和隧道长约35公里,有三座斜拉桥,桥体全部采用钢结构,用钢量达42万吨,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由于珠江口是广州港、深圳港的出海主航道,为了预留大型轮船的通航水深,以及满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桥还建有6.75公里的海底隧道。这也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隧道建设的多项技术和装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埋沉管隧道的曲线管节工厂化预制,这在国际上是领先的。第二个隧道的基础处理。在国际上一般地基处理的标准是(沉降)20公分以上,我们现在做到了10公分以内。第三个就是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的最终接头,我们创新了一个主动止水的‘三明治’的楔形块,这个工法给世界沉管隧道是一个技术贡献。第四个就是半刚性的结构体系,对付深埋沉管隧道的结构受力,等等。”

 

连接隧道的东、西两个海上人工岛,采用了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的建设工艺。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工程师刘亚平说,通过这一技术创新,建成两座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只用了215天,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这比传统的抛石围堰法施工效率提高了近五倍,最大限度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钢圆筒的直径是22米,根据地质情况,(长度)从40.5米到50.5米不等,这个钢圆筒在上海振华重工的工厂内制造,用万吨级的远洋运输船通过1600公里海上运输到珠海工地。我们采用了世界上最大的8个APE600型液压振动锤来组合把钢圆筒打下去。打下以后在这里面回填沙子,通过打排水板降水,用一百多天的时间来加固海上的软土地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港珠澳大桥海上人工岛建设现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港珠澳大桥海上人工岛建设现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管节预制工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管节预制工厂(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此外,大桥所处区域是中华白海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降低海上施工对海洋环境,以及中华白海豚的影响是一大挑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说,大桥建设坚持“环保先行”,秉持“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设计建造理念,实现了白海豚的“零伤亡”的目标:“我们把海上的工作转为陆上工作,采取了海上‘搭积木’方式,把钢箱梁、承台墩身、管节等都放在工厂里预制。所有的施工措施,都是围绕着要减少海域的占用面积,降低阻水率,减少施工的噪音震动,减少海上悬浮物的产生,尽量减少挖泥量和作业时间,控制作业的强度,减少作业对海洋环境和白海豚的影响。”

 

今年9月,强台风“山竹”给广东、香港、澳门带来了严重影响,登陆时中心风力达14级。而位于台风中心风圈内的大桥桥梁和隧道结构完好,主要设施功能正常,位移、振动等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这已是大桥第三次经受住强台风考验。

 

据了解,港珠澳大桥已经纳入“中国人工智能专项”技术应用示范的典型领域,从自动检测、机械化养护、低成本低能耗智能感知到融合感知,港珠澳大桥将成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瞩目的活力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