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 风沙下消失的精绝古国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8-09-29 17:02:10 | 来源: 光明网 |
新疆博物馆9月22日开幕的原创展“尼雅·考古·故事——中日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吸引了近万人慕名前来参观。300多件(组)文物,许多都是首次展出,再现了尼雅历史文明的深厚积淀和沧桑变化。当听说看到的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20年来首次展出时,来自山东的旅客于蕊兴奋地喊:“太值了。”在新疆博物馆里担任小讲解员的周奥也推掉了辅导班的课程,和妈妈一起前来观看。他说:“过去只在照片上看到过这件文物,也曾给许多观众讲解过它,今天是第一次看到文物原件。”
尼雅,就这样把自己曾经的繁华,展现在人们面前。
不为人知的尼雅
《汉书·西域传》曾记载了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绿洲城邦聚落——精绝:“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
司禾府印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从这段不足百字的文献记载来看,汉代的精绝国当时只是一个拥有400多户、3000多人的城邦小国。但这个城邦小国和塔克拉玛干盆地周边的众多小国一样,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度“商贾云集,繁华富庶”。《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时期,精绝、小宛、且末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公元3至4世纪,精绝国在历史中消失。
岁月就这样埋藏了一切,千年后的1901年1月,斯坦因无意间发现了一个遍地都是文物的地方。
那一天,从克里雅到达尼雅巴扎的斯坦因,遇到了一件让他兴奋不已的事。他雇佣的驮夫告诉他,巴扎上一个农民手中有两块写着不知道什么文字的小木板。当看到这两块木板时,他惊呆了。原来木板上写着他稍有了解的佉卢文。这是一种与公元前1世纪记录的贵霜王朝时期流行的一种字体很相近的文字,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它也几乎成了无人能识的“死文字”。如今,它却出现在塔里木南缘的沙漠中,斯坦因相信,这其中一定有值得探寻的历史故事。他很快请向导找到了埋葬于沙漠的尼雅废墟。
他曾在考察日记中描述,刚到尼雅废墟,在上废墟斜坡时,他就捡到三块有字的木板。到了坡顶,他在一处居室内发现佉卢文木板到处散弃……仅在第一天,他就得到了当时古文字研究者所见过的所有佉卢文的总和。
第一次进入尼雅,斯坦因整整工作了16天,他带走的佉卢文木牍有700块,汉文木简58件,加上其他各种文物,以及他在尼雅附近废墟中获取的珍贵文物,整整装了十几箱子运往英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从1901年至1931年,斯坦因先后四次进入尼雅遗址,盗走了遗址中大量珍贵的文物。
斯坦因在考察日记中陈述,1931年,第四次进入尼雅时,他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那次尼雅之行,虽然一路有人监管,但斯坦因使用各种办法,让随从在尼雅废墟中获取了26枚汉代木简。就是在这些木简中,他发现了期盼已久的记载,一片木简残文中有“汉精绝王承书从……”字样。这些字无疑肯定了木简出土的废墟就是精绝王国的住地,而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地。
找到尼雅遗址
斯坦因带着大量珍贵的文物离开了尼雅,这片沙漠城邦恢复了平静,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疆考古人员才再次踏上这里。但那次只是调查,没有做更多的考古发掘,只是确定了尼雅遗址的位置,这为后来的考古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尼雅遗址的考古被提上日程。作为新疆文化领域首个对外合作文物考古预备开展的项目——中日尼雅考古合作考察,成为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国际合作考古项目。
参与当年考古发掘的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当年的情况很艰难,30公里的路,骑骆驼要走3天。沙漠里找不到任何可以标注方向的地方,但大家信心很足。从1988年到1997年,共进行了9次大规模的尼雅遗址考古发掘。不仅探索了中外联合考古的新路径,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这样说,尼雅考古合作是迄今为止在新疆,乃至全国起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合作规模最大,科研成果最多,涉及学科领域最广泛的考古发掘项目。尼雅遗址考古也是新疆首个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绿洲城邦聚落遗址。
在发现的众多文物中,保存极为完好的精美丝、毛织物衣服,随葬的用器,从东、西方来到这里的装饰物,清楚地呈现了沙漠深处精绝王室成员们的生活情况。佛寺墙壁别具特色的壁画,一般居室的布局,隐匿在胡杨、红柳丛中的圆形土城,距离王室住地不远的窑址、残碎的珊瑚枝、玻璃片……都向人们展示了精绝繁华无比的生活细节。
就如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一样,雕在木板上的佛像,精美的毛丝围巾,鞋、帽等生活用品,还有写着“王”字的流口陶罐,都令人想象不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这座小城,怎么如此繁华。
四兽纹铜镜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珍贵的文物与警示
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尼雅遗址出土的文物,一点也不过分。考古人员在尼雅遗址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木器,精致的织锦,印染精美的棉布,各式各样的饰物,珍贵的木简等。在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中,还有一枚1959年调查时发现的炭精刻“司禾府印”。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写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字样的锦鸡鸣枕,“德”“宜”“子”“生”字样的锦帽,“元和元年”字样的锦囊和那件写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护臂。
当时就在现场的于志勇回忆:1995年10月12日,他们发现了一具裸露在外的木棺后,开始发掘。14日打开木棺时,他从刚刚露出的缝隙里,一眼就看到了这块色彩鲜艳无比的锦护臂。
考古人员根据发现的文物以及史料分析,当时的精绝居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展农牧业、园艺果蔬的生产。他们也发展制陶、皮革、酿酒、毛棉纺织、房屋土建、金属冶炼加工、装饰品制造等工业。通过上述这些生产,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满足。
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出土遗物分析,精绝国居民的农业种植,主要是小麦、大麦、小米,此外,也种植一种叫蔓菁的蔬菜,他们的畜牧业则是饲养骆驼、马、牛、羊等,羊肉是他们平时最重要的肉食来源。考古人员在精绝王室墓葬中发现,一个木盆上放置着羔羊腿。他们分析,这羔羊腿应该是精绝人当年最珍贵的食品之一。
从尼雅古墓群中出土的杏、桃、李、葡萄的核和果干来看,这里的居民还种植水果,考古人员还曾在遗址南部发现一处面积1500平方米的葡萄园遗迹。
酿酒业在精绝也很受重视。考古人员在不少房屋遗址中发现盛酒的陶瓮。在不少佉卢文中还有催缴酒税的文字记录。有一件文书甚至记录,所收的酒税,竟被管酒的税吏自己偷偷喝完了。
矩形佉卢文木牍。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精绝到底为什么会消失呢?众多的考古发现也给出了答案。由于生存环境严酷,精绝人为了阻挡风沙,用粗大的胡杨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再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在墙上薄敷泥土,或者在墙外再编织篱笆,在房屋外种植树木避沙遮阳。精绝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城市,可想它使用的树木会有多少。
正是这种无节制的砍伐,造成精绝的树木日益减少,直接导致水源更为减少。出土的第368号文书提及,由于河渠已没有水,致使耕地得不到灌溉,国王只好亲自出面干涉水的分配。第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精绝居民之间出现砍树风波后,国王为了制止这一行为,下了一道敕谕:“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因为不时降临的沙尘暴,加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精绝最终消失了。虽说他们出台了最早的“森林法”,实施了严格的惩罚制度,还是没有抵抗住大自然的惩罚,永远消失了,这给了后人更多的警示。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28日 09版)(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相关新闻
- 2018-09-29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530所孔子学院
- 2018-09-29国家图书馆集中展出“镇馆之宝”《永乐大典》
- 2018-09-28世界六大河流域“代言人”集结山西临汾纵论大河旅游
- 2018-09-28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在山东曲阜揭晓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