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脸谱摹性格 台湾面师冀传统技艺吸引年轻人

台北艋舺大道旁,身宽体胖的面师林自贤嚼着青叶槟榔,命令体验者上身紧贴墙根。接着,他执起毛笔挥毫舞墨、精雕细琢,在一张张期待的脸庞上描绘精美脸谱。

 

以脸谱摹性格 台湾面师冀传统技艺吸引年轻人

从历史沿革到传统现状,林自贤介绍起台湾的阵头文化,兴之所至,拿起笔现场演练、讲解。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摄

 

这是日前在台北艋舺生活节阵头仪式表演前的一幕。

 

阵头,是一种画着脸谱穿着古装,结合民间信仰、戏曲、武术等元素,在庆典、节日进行的表演,为的是祈福、保平安。其间,画着威猛脸谱的扮将者身扎腰带、手举刀枪,踩着鼓点布阵,时而呼喝声起、时而棍棒相击,引来驻足者叫好声连连。

 

如今,参与阵头表演的扮将者多半年长,以给扮将者画脸谱为生的年轻面师更寥寥无几。

 

时年不惑的面师林自贤,在台北颇为知名。他位于大同区、空间不算大的工作室内,错落有致地摆满宫庙文化陈设。从历史沿革到传统现状,林自贤介绍起台湾的阵头文化,兴致所至,还拿笔演练、讲解。

 

据传,源自大陆东南一带巫傩文化台湾阵头,目前分为北部官将首及南部八家将两大体系。脸谱是否栩栩如生,是其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

 

在林自贤看来,脸谱形象是面师们揣摩神明性格、职责后的艺术创作。虽然每位角色都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但细节处的不同变化仍给这项传统艺术留有创新空间。

 

以八家将为例,相传,清末明初迁徙来台的信众仿照福州白龙庵的壁画,将神明身边的兵将形象画成10位不同角色的脸谱,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黑白无常范、谢二将军。

 

林自贤介绍,此二人脸上最为重要的意象为龙麒、火球及四只蝙蝠,谐音作“祈求赐福”之意。只要具备了基本意象,面师就可根据更加现代的审美来创作脸谱,从而易于让年轻人接受,如丰富细节处颜色种类、拉大相邻局部色差、夸张化传统意象造型。

 

长年独自摸索、练习是面师能“舍旧创新”的来源。17岁起就在嘉义拜师的林自贤回忆,过去师傅怕傍身技艺被徒弟全学走,从不言传身教,仅在工作中让弟子观摩,“我们能学多少算多少,下来再自己偷偷练习。我曾‘借’朋友的脸练笔,每次50元新台币,第一幅作品连自己都不敢看”。

 

学艺的过程枯燥乏味,加上工作环境多在室外,台湾炎热的天气增添了工作的辛苦。鉴于此,林自贤改良了老师傅们的传授方法。“网络上资讯流通那么快,你怎么画别人一下就能看到,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好好教,让年轻人多上手、少走冤枉路。”

 

林自贤的本职是一名面点师,徒弟今年20岁出头,主业为移动货柜的销装人员。而周末时间,画脸成为师徒生活的调剂品。

 

二人平均每月能接到至少三场庙会活动,以单人化妆40分钟计,10余名演员的工作往往要耗去一整晚时间。“干这行是很累的。有同行曾在画脸时晕倒,醒来第一时间继续为演员完妆。”

 

但是,观众对于脸谱妆容的交口称赞,是林自贤由此爱好感受到的最大快感。他坦言,过去多数人不识字、不拿笔,面师尤为抢手;如今,有条件成为面师的人多了,但相较庙口活动最兴盛时期,相反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做此职业、研究技艺。大台北(新北和台北)地区的面师数量明显下降。

 

一直知道阵头文化来自福建,但林自贤始终没有机会到对岸一探究竟。从朋友处隐约得知,虽源出一脉,但福州、泉州一带与阵头脸谱类似的传统风俗如今也甚少看到,这让林自贤师徒更笃定将这门功夫存续下去的重要。

 

眼下,林自贤开办的体验营、培训班报名人数络绎不绝,也让更多“圈子以外”的人有机会熟悉脸谱及阵头文化。“我入行超过25年,但对于这门技艺,也还在继续学习”。(中新社台北电 记者 杨程晨 邢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