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首次探测到放射性分子
|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8-08-01 10:24:49 | 来源: 科技日报 |
太空中首次探测到放射性分子 是铝的同位素 源于古老的恒星合并事件
据美国太空网30日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太空中探测到一种放射性分子氟化铝,它来自一次古老的恒星爆炸,是两颗恒星合并产生的,其包含铝的放射性同位素“铝-26”。
早在17世纪,人们就在“狐狸座”(Vulpecula)中看到了一颗明亮的新星在闪烁。虽然肉眼可见,但直到2013年,天文学家才能将一种异常的同位素分子气体追溯至该恒星事件,从而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这颗新星的兴趣。

这幅艺术创作的图像显示了围绕着恒星CK Vul星云的彩色再现,它叠加在智利阿尔玛天线的图像上,科学家首次在这颗恒星上发现了放射性分子。图片:T. Kamiński; ESO/Y. Beletsky/ALMA photo
在最新研究中,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托马什·卡明斯基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证明,这颗名为“CK Vul”的新星(或新星Vul 1670)很可能由两颗恒星在爆炸事件中合并而成,然后在冷却阶段,产生大量分子气体和灰尘。
尽管如此,最新研究也提出了新问题。银河系中铝的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两倍,但其源自何处目前尚不清楚。根据估算出的新星中氟化铝的质量,研究人员认为,仅靠合并不能解释所有检测到的铝同位素,因此,这些铝同位素及其在银河系中的起源仍有很多秘密需要揭示。该团队观察到,这颗新星的残骸中存在一种具有独特光谱特性的分子,即含有“铝-26”的氟化铝。通过分析这种放射性分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洞悉这次古老的合并事件。他们发现,在这次合并中,存在一颗质量介于0.8倍到2.5倍太阳质量的红巨星分支星。
通过这项工作,他们还发现,在搜索可以产生铝的目标时,像阿塔卡马大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这样的工具可能比伽马射线天文台更有用,这或许有助于将来对银河系中恒星残骸和氟化铝的研究。(科技日报 记者刘霞)
新闻推荐
- 受权发布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25-10-24
- “找回真正的历史”,岛内呼吁堂堂正正纪念光复80周年2025-10-24
- 两岸出版界携手合作,共促文化交流与民族复兴2025-10-24
- 港珠澳大桥开通7周年 客流量超9300万人次2025-10-23
- 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2025-10-23
- 共同铭记历史 共襄民族复兴——写在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202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