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委会改名藏玄机 蔡英文欲将其绿化以其扩权

陆委会是台当局统筹处理两岸事务的专责行政机关,蔡英文上台后加紧推动组织改造。2017年5月,台立法机构初审通过“大陆委员会组织法草案”,并入部分“蒙藏委员会”业务;一年后,草案三读通过。7月2日,台“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正式改名为大陆委员会,从任务编组专责机关改为“法定机关机构”,位阶有所上升并作出组织机构微调。此一举动或显示蔡英文欲强化其两岸政策主导权。未来,蔡当局会通过陆委会推行什么样的两岸政策,陆委会是否会被赋予新的功能和角色,值得重点观察。

 

陆委会“稳中有变”,体现两岸事务重要性上升

 

陆委会更名调整的实质目的和政治内涵仍需实践检验。目前来看,其基本定位和功能没有实质变化。

 

一方面,尽管“独派”长期推动裁撤陆委会,民进党也有民代提案要求改为“中国事务委员会”,但前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也曾表明,处理两岸事务是依据“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若改成“中国事务委员会”则不符合规定。“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对两岸的界定是“一国两区”,蔡当局没有将陆委会改为“中国事务委员会”,是释放仍“维持现状”的信号,避免被认为是公开诉求“一边一国”、挑衅大陆,从而承担激化两岸紧张局势责任。

 

另一方面,尽管陆委会仍是挂在台当局行政机构的下属机构,但更名拿掉“行政院”3个字后,陆委会与行政机构下属各部门平级,其位阶和独立性有一定提升,体现出两岸事务在蔡当局视野中,重要性有所上升。不过,这一动作究竟是技术和实务考量居多,还是刻意要释放某种“维持现状”、“保持善意”、“重视两岸”的信号,还需从蔡当局和陆委会后续动作中持续观察。从蔡近期频繁发表两岸政策言论,民进党多次操作“统独”议题来看,两岸对抗烈度上升的政治现实给蔡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无论是着眼于缓和局势,还是要激化两岸矛盾以为选举固盘,蔡都有做出两岸政策调整的动力。

 

蔡英文强化两岸政策的自主性与排他性

 

舆论普遍认为,陆委会改名表明蔡英文不想让行政部门负责人赖清德插手两岸事务的政治意图。

 

根据岛内惯例,两岸与对外事务属于台当局领导人职权,从蔡办发号施令,由陆委会扮演执行角色。但赖近一年来,频频在两岸议题上刻意与蔡“不同调”,与蔡争夺两岸话语权。例如,去年9月,当蔡“力抗中国压力”姿态让两岸僵局难解时,赖率先喊出“亲中爱台”,展现图谋“大位”的两岸观,引发多名绿营县市长仿效;就任行政部门负责人后,赖多次在正式场合以行政首长身份表明其个人“务实台独工作者”立场,不但挑战蔡“维持现状”路线,更独占向“独派”邀宠之功,反而将“台当局喊台独”的责任转嫁给蔡。日前,在蔡和民进党中央频频放出强硬话语,有意借“统独牌”、“两岸牌”搅乱选情时,近日低调未参与辅选的赖又忽然在公开活动中向大陆“递出橄榄枝”,两称“欢迎陆客来台”,刻意用“缓和”姿态与蔡的示强相区隔。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修法”和改名,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蔡强化两岸政策的自主性与排他性,避免被他人抢走两岸“风头”,稳固自己在党内和岛内的权威。

 

陆委会或在实务中进一步绿化、扩权

 

陆委会的绿化并不只体现在新闻发言人背景板颜色“由蓝变绿”上。

 

一是走“温和绿”人事路线。表面上看,新一届陆委会高层都是熟悉大陆事务、在两岸有一定交往的学者出身,但本质上都是清一色的“绿头壳”。主委陈明通是扁时期陆委会主委回锅,其前任内积极秉承陈水扁“一边一国”和“两国论”旨意,还曾与蔡英文共事并配合默契,而当时陆委会在两岸关系上也并无建树。陈出马最大意义是能够领会、贯彻蔡英文政策意图,并用陈往来两岸的背景制造“两岸沟通”幻觉,同时安抚绿营。续任的政务副主委邱垂正是“新系”着力培养的两岸事务学者型人才,扁时期曾在陆委会工作8年,长于两岸经贸关系研究,被认为是党内“资深两岸交流派”。而另一位新任政务副主委、原新竹“清华大学”社会所教授陈明祺是“坚定的独派”、新任海基会董事长姚人多的同事,与姚一样,也承认“台独建国”已失去主流市场,主张民进党以社会学视野关注大陆社会、社区发展,拉近与大陆“公民社会”的距离,用“台湾经验”加速大陆“民主化”。蔡的“海陆布局”选用这两名亲信,背后显然有颇为复杂甚至矛盾的考量。

 

二是执行民进党绿色意志。此次就任时,陈明通在报告中不提“九二共识”。近期,陆委会遵循蔡英文意图,对大陆示强言行不断。对岛内,将成立专门小组跟踪研判大陆“惠台新政”,并要求台商赴陆“谨慎评估”;称台湾凤梨滞销无关两岸政治;还称尊重“禁挂五星红旗公投”提案人的“民权”等。此外,针对大陆记者叶青林被拒入台,陆委会称“不欢迎散播不实言论、造成两岸误解冲突的个别陆媒记者”。可见,陆委会服务两岸交流事务的功能已实质丧失,反而成为了两岸交流的绿色障碍。

 

三是扩张两岸事务权力。蔡当局上任以来,以新北、南投、花莲等县市为代表的泛蓝执政地区,包括柯文哲执政的台北市,在两岸政治僵局下,成为两岸城市交流、民间交往、社会对话和维持民生经济关系的主力军。对大陆“不得其门而入”的民进党对此既艳羡、又恐惧,不甘心拱手让出岛内的两岸事务主导权,曾不断试图找茬、抹黑,但苦于没有明确的法源和职能来进行有效监控和限制。而新的“大陆委员会组织法”赋予陆委会“统筹协调或处理”两岸事务权限,从而让陆委会未来有权对县市政府从事两岸交流喊“卡”。因此,大陆应继续观察,看在实践中,蔡当局会强化陆委会的哪方面功能,警惕其将陆委会变成限缩、管控两岸交流,增强与大陆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的机构。(刘匡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标题:

 

学者:陆委会改名折射蔡当局两岸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