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台当局“新南向”沦为“新难向”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8-07-06 09:57:51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据台媒报道,台“金管会”日前公布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台湾本地银行境外获利达151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在大陆和香港获益88亿元,“新南向”18个国家仅28.3亿元。岛内舆论认为,这意味着台当局鼓吹的“新南向”在金融领域败阵。
其实,又何止是金融领域如此,“新南向”口号提出两年多来,尽管民进党当局忙着鼓吹、忙着砸钱,其各项行动收效甚微甚至陷入困顿、折戟沉沙。
台商难获益
根据台“金管会”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台湾本地银行在“新南向”18国获益28.3亿元,扣掉在新加坡获利的9亿元,剩余17国仅为19.3亿元。相较之下,这些银行在大陆和香港的获益是“新南向”国家的数倍之多。
获益微小的同时,不少台湾金融机构进军东南亚国家时不断折戟。今年4月,台湾金融企业国泰金控收购加拿大丰业银行马来西亚子行失败;早些时日,台湾中信金控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马来西亚子行也破局。
除了金融,在投资领域,继岛内五轻搬迁印度尼西亚计划因成本过高终止后,台湾中油公司的印度产业园区投资项目也正面临多个挑战,落地难度大;在贸易领域,台湾化妆品出售至印尼时,曾遭遇缺少认证而被当地商店拒绝摆上货架的情形,损失不小。
“新南向”本是台当局寄望在经济上和大陆分庭抗礼的手段,但事实上,近2年来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规模不但没降低,反而超越以往。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7年大陆台商投资利益汇回岛内也达1015亿元,较最近几年的平均值350亿元暴增近3倍,创历年新高。
问题一大堆
民进党当局费力鼓吹“新南向”,可台商们却仍奋力“西进”,这是为何?“新南向”的障碍和“西进大陆”的优势,不言自喻。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表示,对台商来说,大陆市场的优势在规模统一且庞大,各种配套设施和产业链成熟,市场相对稳定值得投资;如果前进东南亚,由于台湾不是东盟自贸区成员,面对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税率。“如果台湾迟迟无法和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尽管东南亚市场潜力可期,但没有FTA加持,台湾将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贸实力。”
在大陆执业的台湾籍律师黄致杰也指出,台商想前进东南亚,主要是看好当地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比大陆便宜。但要注意的是,东南亚有些地方的水电供应不足,有些地方政策执行力也相对不足,有些地方整体状况不太稳定。尤其是司法审判,有些地方容易受到有力人士伸黑手操控。“反观大陆,全面依法治国正在落实,司法体系不断完善。”
“比起东南亚(新加坡除外),大陆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讲中文。同时,大陆推出‘惠及台胞31条措施’,其中包括扩大两岸金融开放与合作,使台湾金融业商机大增。”台“立法委员”郭正亮指出,“31条”的推出让台湾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更方便地登陆发展;反观“新南向”地区,许多国家的法规对金融业要求苛刻,不利于台资机构落地。
前景很茫然
针对“新南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难,民进党当局并未采取实质性举措,比如与“新南向”国家的投资保障协议、双边FTA等,为台商扫清法规、关税、纠纷等方面的障碍。台商们在投资过程中只好单兵作战。
这中间,民进党当局该做的不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乱做。例如为了弥补陆客减少后的台湾观光人数,当局花钱请“新南向”国家的民众赴台旅游,同时给予免签待遇。人数上补齐了,但是消费收入掉了一大截。
台“交通部观光局”日前公布,去年台湾全年观光外汇收入为3749亿元,比前年的4322亿元大幅减少13.3%;更比先前最高的4589亿元少了18.3%。虚高的观光人数只是“打肿脸充胖子”,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不止如此,今年台湾地区“新南向”政策预算编列71.9亿元,较上年度大幅增加61.6%。同时,民进党当局还要求台湾的农业金库成立“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将近7000亿元资金投入“新南向”国家的开发援助,却毫无计划内容,甚至没有评估办法与监督机制。
台湾《联合报》因此评论称,“新南向”政策的盲动,正把台湾人民推向未知的风险。(记者 柴逸扉)
相关新闻
- 2018-06-29台当局拒绝大陆记者驻台申请 绿营也起质疑声
- 2018-06-28网友:台当局混淆视听的图谋不可能得逞
- 2018-06-25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林伯丰:台当局对企业不友善
- 2018-06-26多所国际名校不参与台大主办会议 台大:都是台当局凌驾结果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