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走进景德镇“皇家瓷厂”

在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这样一座融汇古御窑与现代建筑科技的建筑——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初露端倪。这里不仅是中国古御窑遗址,也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保护工程纪录。置身于此,你可以体验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造艺术,聆听新时代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中建一局建设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其前身是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职制造场所。项目2016年10月动工,工程包括景德镇御窑博物馆、240栋古建筑修缮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总建筑面积约13.1万平方米。其中,御窑博物馆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构成。目前,御窑博物馆结构主体、拱体窑砖砌筑等已全部完工,8个拱体建筑初露端倪。

 

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经理齐玉顺说,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总重量为734吨的明清时期窑址。按照有关要求,必须将其迁往5公里外的场地进行保护。窑址共六块,最重的窑址达214吨。

 

为保证窑址能完整地从地下取出,项目部首先在地下区域进行侧部分层开挖,逐层用工字钢和钢板进行侧向封闭至窑址底部,再拼接包封。为确保已封闭的窑址能顺利起吊,项目部将4根工字钢穿入底部起吊点以增大钢管强度,再利用500吨和350吨的汽车吊同时起吊,协同作业。

 

2017年3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设计方案在戛纳获得“未来建筑”奖。“未来建筑”奖是全球表彰世界范围内尚未建成但富于创意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这个建筑之所以能获大奖,因为它是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筑,国内外从未有过此类项目的施工经验。”齐玉顺说。

 

他介绍,多曲面的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对模板安装要求非常高。工程施工中要确保多曲面弧度与设计尺寸完全吻合。最难的是每段拱体浇筑完毕后,下一段还须与上一段实现平滑相接。

 

针对各项业内罕见的技术难点,项目部组建了一支各专业工程师组成的BIM(建筑信息化模型)团队,并基于混合现实技术、放线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双曲面拱体的施工进行从交底到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通过混合现实技术,施工人员可预先直观看到异型拱体的完成情况,达到身临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BIM负责人万仁威说。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为实现设计“拱体表面砖体的颜色、厚度、材质呈渐变趋势”的要求,项目部通过调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并前后进行了11次样板实验,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

 

“每一块砖都是工人手工砌上去或挂上去的,所有的窑砖和构件必须精准对接。工人砌挂完成每一块砖,技术人员都要运用放线机器人从不同方位对成型后拱体的弧度、角度进行复核校准,一旦发现拱体弧度有偏差,就要立刻调整。”齐玉顺说。(新华社南昌6月10日电 记者齐中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