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故宫到“登陆”执教 台籍教师冀两岸融合发展

2009年,对于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化行销处处长金士先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当年3月,台北故宫博物院策划“雍正大展”,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画像,开启互不往来60年的两岸故宫“破冰”交流。

 

“大家看到两岸故宫顺利接洽,激发两岸中华文化联结的效力,对两岸和平发展意义深远。”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金士先忆及这段往事说道,两岸合作才是真正对的路。

 

对比两岸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金士先惊叹于近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呈井喷式爆发。在他看来,这不但显示出北京故宫文创之路“已经找到方向”,更直接呈现出台湾与大陆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长。

 

“北京故宫文创知道往哪个方向去走,走得越来越快;反观今天的台北,却有点懵了,找不到自己的路。”金士先说,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一定是绑在一起的,“今天的台湾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正处于歧路,作为故宫人,这种改变令我很难过”。

 

2016年下半年,金士先从台湾渡海而来,进入位于福建福州马尾的阳光学院任教,教授文创、创业和法学。他对大陆高校并不陌生,2005年就曾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攻读博士。

 

在阳光学院,为了听他一节文创课,不少同校教师甘愿冒雨驱车半个多小时从市区赶来。

 

他鼓励学生从生活不合理处发想,做最天马行空的操作。一道“单手发射装置”的题目,有学生亮出一根橡皮筋,莞尔间亦获赞赏。他勉励学生熟悉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不能像贴纸一样贴上作品”。

 

对于创业,他讲得最多的是失败的案例。他对台湾青年“登陆”创业提出要求:多交朋友多观察。

 

“只看到不好一面的人,容易被小数字绊倒。”金士先认为,很多台湾人在大陆创业失败的原因在于,用同一种刻板印象去看待所有城市。

 

在他眼里,台湾青年“登陆”创业、自己“登陆”执教,这都有如“在田里插一根秧,收一把稻”的真实,将在两岸交流中留痕。

 

“大陆对台湾的友善可从‘31条惠及台胞措施’看出。”金士先说,大陆惠及台胞的举措并不停留在过去的政策性照顾,而是把方方面面想透,“大陆的这种贴心让台湾人民有感”。

 

也因此,这位台籍教师指出,当前岛内有调查结果显示报考大陆高校的高中生“人数爆棚”并不意外,“这是未来的趋向”。他希望两岸融合发展。(中新社福州6月3日 记者 林春茵 刘可耕)